《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片斷三 配樂朗讀,想象畫面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一同去感受這難忘的一幕吧!請同學們聽老師讀,大家邊聽邊想象畫面,你可以閉著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靜靜地感受。
師:誰來說說你眼前的畫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師,我想哭,沒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當時機場沉寂得很,只是哭聲。
生:爸爸的嘴沒合上,他肯定告訴孩子別難過,要照顧好媽媽。
師:骨肉分離,這種痛產生的不僅是悲傷,還有力量,還有對和平的呼喚。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心底的呼喚。課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張著……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讀,分組比賽讀。)
師:課文中的孩子發出了什么樣的呼聲呢?再讀課文。
生:“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指名讀,評議;再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一個中國孩子強烈的呼聲。
(全班齊讀,教師引讀。)
師:可惡的戰爭奪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的生命,當我們還沉浸在悲苦當中時,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資料,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豐富的圖片、文字,下節課再來交流。
教學反思: 《課標》中指出的:“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情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總得讀” 就是“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范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進。
收獲與啟示:
上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一課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直到下課后,孩子們還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這篇課文寫得太感人了!”“張老師,我還想讀!”……課堂上,孩子們觸動心靈的感悟,至今還回響在我的耳邊。有的說:“小作者永遠失去了最最親愛的爸爸,孩子多可憐呀!” 有的說:“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沒合上,他肯定告訴孩子別難過,要照顧好媽媽。”有的說:“我想象到當時機場非常安靜,只有一片哭泣的聲音!”甚至還有的說:“張老師,我想哭,沒有爸爸多不幸呀!”……給我感觸更深的是在老師沒有做任何指導下,孩子們充滿激qing、繪聲繪色地朗讀,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書是讀懂的,不是教師教懂的。當然,這里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讀才應該是最為主要的。只有讓學生自己讀,通過讀去體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書信體裁。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設想將小作者這種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首先我反復讀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動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響孩子們的心靈,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們的情感。因此,在設計時,我就想通過朗讀去打開孩子們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設計上,貫穿了一個讀字。由潛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淡到感人。讓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同時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過程。讓學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靜到起波瀾直至被感動的過程。從課堂上呈現出的效果來看,這種讀甚至要勝過我們枯燥的一千句、一萬句的講解。所以,這節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