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有待改進的問題: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qing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
專家點評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這一點:“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采用自讀自悟教學法,以學生的“讀”為主線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議、去說,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語文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我們不能滿足于“教教材”,而應當是“用教材”。我們要“讓思想沖破牢籠”,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教材,根據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現實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積極、主動的感受體悟,與言語現象發生共鳴,引導學生朗讀。因為“感悟”首先應有所感,只有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聲,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讀者已有的知識背景、感知經驗碰撞、接通、共鳴,才能豁然開朗、心領神會。語文教學永遠是一塊無限廣闊的創造的天地,讓我們認準方向,大膽地往前走!(張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