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3、 教師“一言堂”現象嚴重,對于難點沒有給學生留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回答不上來老師就悉數講解。
4、 句子過多的出現在課件上,沒有認識到課件只是起到一個輔助教學的作用,應將句子回歸到課文中去。
將教學過程做如下調整:
第一環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反思】一上時,我從語文園地四的一張照片中導入,發現效果不夠理想,于是運用了一段關于戰爭的視頻,這樣就顯得更加直觀形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第二環節:交流已知,理清脈絡
此環節中讓同學們一邊看老師板書課題,一邊回憶: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反思】這樣做,既對上節課的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回顧與復習,又很自然的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第三環節:深入探究,感受情感
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疑問:同學們,雷利為什么要向加利發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呢?他的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又是怎樣表達對爸爸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的?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來了解吧!讓學生帶著問題饒有興趣的走進課文,自主學習。
【反思】通過讀文、圈畫句子,來了解爸爸的為人。感受到爸爸是一個優秀的維和戰士,是一個熱愛和平、敢用生命來捍衛和平的英雄。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了教學方法,而且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么優秀的人被戰爭奪去了生命,那種對戰爭的憤慨、抗議之情會油然而生。
第四環節:緊扣題眼,明理激情
【反思】此環節中在理解“但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但是世界并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兩句話時,不僅讓學生收集了大量的戰爭事件,而且用課件播放了有關伊拉克戰爭中兒童和圖片,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使已有的生活積累和課文內容形成相似的和諧振動。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巨大傷害,學生認識到和平的可貴,從而使學生再一次與作者產生共鳴,從心底里發出強烈的呼吁:熱愛和平、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樣的設計,水到渠成的解決了教學重點。
二上時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情導入,引發聯想
導語: 同學們,當你在和平的環境中享受著幸福、安寧的生活時,你可曾想到就在地球的某一個地方卻還在發生著這樣的一幕。(播放戰爭視頻)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啊!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實在是太深重了。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五課,一起去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面對戰爭所發出的呼聲吧!
1、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
2、 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