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再次反思: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特點,我在執教本文時重點落實在“悟讀交匯”。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自然段。另外還有過渡:同學們,雷利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寫這封信是想通過加利向聯合國呼吁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然而,僅靠聯合國的力量就能制止戰爭嗎?那你們說要靠誰?那就讓我們和雷利一起來呼吁吧!讓我們的聲音傳遍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加入到維護和平的行動中來吧!(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語文課是情感的科目。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入情入境。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雷利看見了爸爸,一頭撲進爸爸的懷抱,爸爸撫摸著雷利的頭,并把藍盔給雷利戴在頭上”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扯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雷利是多么懷念他的父親啊!當鮮花捧來,藍盔接來,而爸爸卻永遠不能再回來時,那時怎樣的痛楚啊!在情緒的渲染下,學生陷入了對父親深切的緬懷當中。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畫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體會。在交流時,學生能針對同一句話談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發言的大部分同學能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根據“藍盔”加上了引號,體會到它的意思并不單純是指一頂藍盔,而是象征著和平。爸爸是想讓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這一切,都說明學生對于文本有自己的認識,平時的語文課上的日積月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初見成效。
同時在這堂課上,我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先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戰爭的資料,初步感受戰爭的存在。然后看課件,親身感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提問: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欣賞課件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