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憑借,發展學生語文能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例案
隨著小語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其中以閱讀教學最為典型。提倡以讀為憑借,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小學語文新大綱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徐世榮先生說:“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為口頭上語言,把無聲語言變為有聲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笨梢娎首x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造,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無論教授哪種體裁的課文,也無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離不開朗讀這個方式。
過去,有些教師不大重視朗讀的作用,過分地強調講解的方法,以為只有分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其實,一篇好的課文,如同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分析課文好比把它拆開來,讓學生把每一組成部分都觀察得很仔細,了解得透徹,但這時候學生所得到的只是許許多多的局部,是零散的印象。朗讀能把這些拆開來的許多細小的部件組裝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給學生以完整的形象,促進學生從整體理解文章,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能力。
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力,關鍵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和過去那種分析式的教學割裂開來。強調多讀、多背、多積累,放棄繁瑣的傳統的課文內容分析,改變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教學中要重“感悟”和“語感培養”,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思考、自讀、自悟、自得,形成能力。本文就結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談談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憑借,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點滴體會。
一、讀中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迫切需要高知高能的人才。要使學生今后成為高知高能的人才,首先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探索研究的意識。這一點,我們應該在教學中予以足夠的重視。所以,現代閱讀教學要立求使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地位,轉化為能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品嘗學習的成功樂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于是,我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難點段落時,采用讀與評讀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自主學習。本課難點為第三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產生了懷疑,并且進行分析思考。由于文中描寫伽利略分析思考的語句較長,學生要想把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思考過程弄明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一開始就給了學生一導入的問題,讓學生默讀伽利略心里想的話,看看他是怎樣思考的。接著,指名幾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伽利分析思考的過程。學生通過短時間的默讀,對其分析思考的過程弄得不一定很明白,再加上個性差異,部分學生不能馬
上想清楚。于是接下來我著重引導學生評讀文中伽利略分析思考的語段!巴瑢W們剛才說得都不錯,那么書中是怎樣寫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他讀得怎樣,為什么?”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都爭著讀,搶著評,非常認真地給別人指出優、缺點,并一一說出理由。這時,我因勢導:“你認為他有的地方讀的不好,尋么人能讀得比他好嗎?”此時,學生的勁頭更大了,讀起來效果更佳。在評讀過程中,同學們都在積極探究伽利略是怎樣分析思考的。最后,大家都領悟出:伽利略是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推導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讓人無法解釋清楚其中的原因。這樣,一個很難理解的語段,通過學生的評讀后,不必教師進行枯燥的講解,學生就能很輕松地自悟出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