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憑借,發展學生語文能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例案
二、讀中疑,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源于疑,無疑則無思。”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部產生的,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穎竇時,才能燃起思維的火花。人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設疑和解疑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不是用于從外部控制人的行為,而應該用于創造各利能夠促進人的獨立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條件。”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提供主動閱讀,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大膽質疑,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的第四自然段,我采用了讀中生疑的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該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之一,雖然這個自然段內容不多,但如果學生能很好地掌握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就能為后面教學伽利略公開試驗和學生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打下基礎。因此,我首先讓學生小聲讀這一自然段。在學生初步了解內容之后,我運用了“故錯法”讀該段,激起學生產生疑問,培養提問意識。我在朗讀時故意讀漏幾個重點詞:反復、許多次、都、的確。還沒等我讀完,好多細心的同學就紛紛舉起了手問我:“老師,你怎么把好幾個詞都讀漏了?”我趁勢問:“想想看,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讀漏了?書中用上了這些詞,能說明什么?請同學們先比較著讀,再四人一小組討論。”學生讀的情緒頓時被調動起來,拿著書本反復讀上較,小組成員還在一起討論。最后,同學們都舉起了手。有的說:“‘反復’,‘許多次’說明伽利略試驗次數多。”有的說:“‘都’、‘的確’說明試驗每一次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說錯了。”經過學生自己設疑、自己朗讀、自己解疑,學生對這幾個詞的涵意和文章的用詞進一步加深了理解,第四自然段的內容被學生吸收內化了。與此同時,學生大膽質疑、提問的意識也明顯得到了加強。
三、讀中想,拓展學生思維的領域
所謂“讀中想”,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把讀和想象結合起來,拓展其思維領域。想象是人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單憑抽象的語言文字去理解作者創造的意境和所表現的深刻主題,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如果啟發學生想象,就會開啟學生思維閘門,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課的五、六自然段描寫了伽利略做公開試驗的情景。該段落為本篇課文的精彩部分。按照以往的教法,教師肯定是讓學生先讀一讀,然后進行分析講解。而我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先讓學生接觸課文內容,而是利用課件演示伽利略公開試驗的全過程啟發學生想象,拓展思維空間。課件演示分為兩部分,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看公開試驗全過程。頓時,教室里發出了“啊!兩個鐵球真的是同時著地!”“伽利略真了不起!”“亞里士多德的話真的說錯了!”等之類的感嘆。針對此時學生們盎然的興致,我要求他們再一次仔細觀看公開試驗的情景。這一次是公開試驗的慢鏡頭,學生對公開試驗的過程看得更清楚了。接下來,我啟發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名觀眾,請你把那次公開試驗的情景描述給大家聽。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有的同學不但把公開試驗的過程描述得很清楚,還發揮了想象對當時的大氣、斜塔周圍的氣氛、觀眾的動作語言神態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說的同學眉飛色舞,聽的同學津津有味,學生們個個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最后,再讓學生看看書中是怎樣描寫的,指導學生把試驗前觀眾說的那幾句話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