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光》教學反思
《黃繼光》教學反思
《黃繼光》這篇課文講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的一個戰斗故事,為了戰斗的勝利,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篇課文是讓學生們感受英雄氣概,受到革命傳統教育的,但由于年代離學生們生活較遙遠,很難產生共鳴。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幾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課前讓學生收集抗美援朝的資料,了解上甘嶺戰役的有關情況,拉近課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黃繼光舍身堵槍口是教學的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教學時,我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品讀感悟,理解人物的高貴品質。如討論:你從哪里體會到黃繼光的頑強?找出描寫動作的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談感受,體會黃繼光舍身堵槍口的壯舉。
3、課后我鼓勵學生收集并閱讀抗美援朝中涌現的英雄人物故事,利用綜合課開展了一次“抗美援朝故事會”,講英雄,學英雄,學生自己進行了一場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整堂課的設計,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讀書感受作為研讀的主題,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成為流動的過程,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較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一定的情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適應了學生的需求,改變了以煩瑣分析替代學生語文實踐的模式。本課的設計以讀為本,著力強調讀出自己的感受,滲透了讀書方法的指導,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重視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課前延伸搜集資料,課中利用學生搜集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后延伸,利用搜集的故事開故事會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從這節課里我想到,多給學生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把機會讓給學生,他們會創造性地理解文本。
《黃繼光》教學反思
1、講讀課過程中,體會第九自然段文中兩次描寫黃繼光站起來的作用時,我問:“黃繼光站起來幾次?”學生們很多人都認為是兩次,我當時以為學生們誤解了文中的表達方法,但過后想:從全文看黃繼光確實站起來兩次,如果提問改成:“此時,黃繼光站起來幾次?”應該不會有那么多人回答兩次了。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一定要凝練、準確。
2、學生們對于課文重點語句的把握比較準確,比我與預計的還要豐富。這些和學生們在第一課時搜集展示的黃繼光的材料有關。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啊。我為自己學生的進步而高興。
戰爭與和平――《黃繼光》教后隨筆
黃繼光、上甘嶺戰役、朝鮮戰爭,這一切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它仍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影響著整個世界。它讓我們明白:和平的背后是戰爭。
可平時我們是怎么教學生們的呢?無非是強調熱愛和平,這當然沒錯,但我們從未告訴學生和平是怎么得來的,它絕不來源于高呼我是愛和平的,也絕不來源于仁義道理。實力的大小是維護和平的唯一法碼。也許四年級的學生太小,不懂那么多,但我們至少應該告訴孩子朝鮮戰爭的意義是使我們的中國在世界上成為了強者。
寫的這些,可能有些極端,但這是真理,因為弱者是沒法談和平的,強者不僅來源于實力,更來源于精神。想起那一衣帶血的日本人曾指著一艘陳列的舊軍艦對其子說:“當我們打敗了北洋水師,我們就成為了強國”;我們也應指著插圖對學生們說:“當黃繼光睹槍眼的那一刻,巨龍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