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遇險的時候
(二)讀懂課文的每句話,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學習作者連句成段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注意2、3自然段中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飛機遇險的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
2.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將題目回答完整,練習說話。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
2.讓學生邊聽邊標出句子的序號,想一想哪幾句是寫飛機遇到了危險?
3.指名回答,這個自然段6共有幾句話?哪幾句是寫飛機遇到了危險?
4.投影出示3~6句。
(1)讓學生讀3~6句。
(2)指出飛機遇到了什么危險?
(3)在學生分別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按順序說飛機遇到了什么危險?在學生口述的過程中,教師邊聽邊標畫出有關的連接同語。
先……接著……然后……最后……
(4)讓學生用這一組連詞,再次說說飛機遇險的情況。
這時教師可采用指名說或學生自說的方式,擴大訓練的范圍。
(5)討論:當時飛機的情況怎樣?
“突然,飛機遇到一股強烈的寒流,機翼和螺旋槳上都結了冰,而且越結越厚。不大一會兒,機身也蒙上了厚厚冰甲。飛機像凍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墜,還失去了平衡。機翼掠過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著山尖了,情況十分嚴重。”
5.待學生按課文內容回答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1)在朗讀過程中,哪些地方應該加重?
(2)讓學生試讀,然后同學評議。
(3)再次指名試讀。
(4)這四句話之間的順序能顛倒嗎?為什么?
6.指讀第2自然段前兩句。
(1)這兩句寫的是什么?
(2)當時飛機飛得怎樣?(平穩(wěn)飛行)
7.指讀第7句。
這句寫的是什么?(采取措施)
8.讓學生動筆練習給本段分三層。
(1)討論分層。
(2)分層的依據是什么?(事情發(fā)展順序)
9.這個自然段應該怎么讀?
教師以此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根據情節(jié)的發(fā)展,讀文時要讀出輕、重、緩、急的語氣,從中體會文章的內容。
10.讓學生分層試讀后試說層意。
(1)飛機開始時在云層中平穩(wěn)飛行。
(2)飛機遇到寒流,機翼結冰失去平衡,情況嚴重。
(3)機長采取措施讓大家準備跳傘。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讓學生自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危急關頭又發(fā)生了什么意外情況?周恩來同志是怎么做、怎么說的?
2.待學生回答后,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表示周恩來同志動作的詞語及他說的話。
3.指名回答后,投影出示重點句,通過比較體會帶點詞語的意思。
(1)周恩來同志站起來,從搖擺不定的機艙一頭跨到小女孩面前。
周恩來同志立刻站起來,從搖擺不定的機艙一頭,幾步跨到小女孩面前。
(2)這兩句話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
后一句話好。這句話是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表現周恩來同志在生死關頭舍己為人的品格。“立刻站”說明他動作迅速,沒有絲毫猶豫。“幾步跨”說明他動作快,心情急切。從中可以看出周恩來同志聽到哭聲馬上想到是有人需要幫助。因此他毫不猶豫地來到小女孩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