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教案)
全班交流,深入體會(推選代表進行采訪,同樣身份的同學可以補充)
1.您是怎樣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話有錯誤的?
我先假設他的話是正確的,但是卻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覺得無法解釋,所以產生了懷疑,又經過反復的試驗證明他確實錯了。
你能不能更簡單明白地說一說“一個事實,兩個相反結論”的意思?
(引導學生共同研讀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圖示法、描述法等進行說明,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您的試驗已經成功了,為什么要到比薩斜塔上來做公開試驗呢?
因為人們過于崇拜和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話的確有錯誤。而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盲目迷信只會阻礙科學的發展。我要通過公開試驗來讓人們改變觀念,那就是不要盲從,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師指導:當時人們是如何信奉亞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譏諷伽利略的呢?請同學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適時引導學生理解“膽大妄為”和“固執”)
3.……
4.通過采訪,你對伽利略有了怎樣的認識?(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為了科學勇于獻身等)
受到啟示,延伸課外
1.到底實驗結果怎樣呢?(演示課件,范讀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話)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指名朗讀這句話,說出自己的理解并讀出來。
(突出“才”字,人們原來一直信奉亞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說他“膽大妄為”,直到看試驗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亞里士多德這樣偉大的哲學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更何況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應該追求的是真理)
2.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本課給自己的啟示。
3.現在,如果老師把課文題目改成《兩個球同時著地》,你認為可以嗎?請課下仔細研究,并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建議1.課前如果有條件可要求學生搜集關于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傳記或圖片資料,初步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對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教師可參考下面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一是以得到的啟示為主線,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即緊扣課文最后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體會當時人們為什么發出這樣的感慨。抓住“才”和“原來”,讓學生充分朗讀、勾畫、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認識到伽利略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疑問,并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所得到的啟示,如,懷疑也要講科學,講證據;堅持真理要有足夠的勇氣;許多科學創新和發明都是在對權威的批判中誕生的。然后再讓學生結合實際談對這句話的體會。
二是以人物為線索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亞里士多德,倍受人們推崇的希臘先哲,說的話被人們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經說過兩個鐵球的下落速度與質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輕的教授,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由懷疑到反復驗證再到公開試驗;從受到人們的嘲笑與譏諷,最終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實,使人們轉變了觀念。
在對人物認識的過程中,注意不要揚此抑彼。可以補充資料,如亞里士多德知識淵博,被譽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9頁),而且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在醫學、哲學、物理學、美學和心理學等方面都有著杰出貢獻。這樣的權威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但不應該盲目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