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片斷及反思
師:雷利的爸爸去執行維和任務那么久,如果你是雷利,你會想些什么?
生:我想早點看到親愛的爸爸。
生:我想撲進爸爸的懷抱,讓爸爸親手為我戴上那頂藍色的貝雷帽。
師:(出示課件,維和戰士護送靈柩的畫面,配以哀樂)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我們看到了什么?(指名讀屏幕上的文字)“現在這頂藍灰回來了,但它是……凝固的血!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為什么?
生:我的心情非常悲痛,因為雷利的爸爸是一個才華橫溢、熱愛和平、熱愛孩子的好爸爸,我為失去這樣杰出的人才而感到悲痛。
師:請你把心中的悲痛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學生讀)
師:我感受到你深深的悲痛。雷利怎么也想不到呀,日夜思念的爸爸如今靜靜地躺在靈柩里,再也聽不到兒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此時的雷利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雷利一定是一邊使勁地搖晃爸爸的身體一邊哭喊著:“爸爸,你醒醒呀,你不是答應送我的貝雷帽嗎?你為什么不說話呀?為什么?”
師:我感受到雷利傷心欲絕,請你讀出這種泣不成聲的感覺吧。
(學生斷斷續續的朗讀分明傳遞一種深沉的悲痛。)
生:你不是去幫助戰亂地區的家園重建嗎?戰爭為什么會奪去你的生命?
師:我能感覺到你內心的極度憤怒,就讓你的這種情緒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W生帶著極度憤慨的情緒朗讀)
師:(課件出示文字)傷心的雷利看到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什么……爸爸想對誰呼喚呢?
生:爸爸想向我呼喚,想向媽媽呼喚,想向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呼喚。
師:爸爸在臨終前,用說全力在呼喚。接著讀……
。ㄉx)
師:爸爸真的在呼喚嗎?為什么在場的這么多人都聽見了?
生:實際上是我和媽媽還有在場的叔叔阿姨在痛失親人、痛失戰友時,心里發出對和平的呼喚。
師:我們把這段話改動一下──我在呼喚,媽媽在呼喚,在場的叔叔阿姨在呼喚,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
師:讓我們再次深情的呼喚……
生:和平!和平!和平!
(學生讀改后的文字,情緒非常激動。)
【反思】
沒有情感流淌的語文教學只是一種冷漠的訓練。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求: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教者就必須找到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的共振點。而本文所講述的戰爭與我國身處和平環境中的孩子有一定的距離,學生也不容易體會到失去親人的痛苦。我設計一個“的爸爸”的填空練習,讓學生談這樣填的理由,體會爸爸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學生自己對父親的依戀。然后不動聲色地把這種情感遷移到雷利對爸爸的日夜思念,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
通過課件出示維和戰士護送靈柩的畫面和哀婉音樂的渲染,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從看似不合理的地方質疑“爸爸真的在呼喚嗎?”這一反問讓學生發現是“我”、媽媽、在場的所有人的心里在呼喚和平。通過改動原文深入體會雷利及熱愛和平的人內心的企盼。這一板塊設計就是從兒童生活經歷出發,通過將心比心進入雷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