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
[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想讓兒子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知反義詞在刻畫人物中的作用。
學情分析
今天的學生,由于生活條件普遍較好,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像文中的兒子一樣,大手大腳地享用父母的錢,并且形成了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讓他們去談 “珍惜金錢”,無異于紙上談兵。因此,創設情景,讓孩子們去感悟、體會兒子的所作所為;并且,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思兒子所思,想兒子所想,就成了這堂課所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之一。
教學重點:
1、感悟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教學難點]了解人物特點,揣摩其在不同環境下的心情,展開聯想,讀出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課題叫做《一枚金幣》。齊讀。
二、學習課文。
(一)、孩子們默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匯報。
師:我在讀書的時候, “受不了”吸引了我。什么叫“受不了”?請孩子們自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這個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寫誰受不了了?他為什么受不了?
(二)、父親為什么會受不了?
生:因為他有一個“花錢如流水而且很懶惰的兒子;老人一輩子辛勤------”
師:我們認識了這位兒子,他是一個(花錢如流水)而且很(懶惰)的人。圈出這兩個詞,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一些重點詞語要進行勾畫,這是一種很有用的學習方法。(讀)那,這又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板書:(辛勤勞動,省吃儉用)。同樣把這兩個次圈出來。
師:兒子不但小時侯這樣,而且直到老人已經把他養大成人了,他仍然這樣不爭氣。這自然讓老人再也受不了了,于是,忍無可忍的老人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就是:
生:“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兒子,這懶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錢也掙不來。”
師:面對不成器的兒子,父親一定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說這番話的?(傷心、)傷心應該怎樣讀?練練。
師:除了傷心,父親還會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讀?(生氣)生氣應該怎樣讀?練練。
(三)、師:兒子為什么會受不了?
生:因為父親把他辛辛苦苦掙來的金幣扔進了火爐里。
師:父親一共扔了幾次金幣?
生:三次。
師:那么,每一次金幣被扔掉后,兒子都受不了嗎?瀏覽課文,勾畫出前兩次金幣被扔掉后,描寫兒子反應的句子。
師:看到(9——20自然段),現在,我們重現當時的情景。引讀:“母親到兒子跟前------”。前兩次金幣被扔掉,兒子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笑了笑),看來兒子覺得金幣被扔了是怎樣的?用一個詞語概括。
生:(無所謂、滿不在乎、無動于衷、毫不在意)。
師:為什么金幣前兩次被扔掉,兒子受得了?
生:因為金幣是母親給他的。
師:第三枚金幣又是怎么來的呢?
生:兒子掙來的。
師:兒子怎樣掙來的?
師:是呀,用兒子的話來說,因為這枚金幣是兒子替人家當牛作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的。什么叫“當牛作馬”?牛、馬,干些什么活?一句話,牛、馬干得都是又苦又累的活。文中兒子說自己當牛作馬,其實就是在說自己(很辛苦。)別忘了,曾經這可是一位既懶惰,又花錢如流水的兒子。是一個在父親的心目中,什么活也干不來,掙不來一文錢的懶鬼呀!那么,他究竟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