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培訓及第1單元教學建議
語言是民族的根,所以“標準”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作為目標提了出來。文章的精華在詞句之中,詞句中有情感、有氣韻、有抱負,而這一切不會自動顯露,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感受語言、體味語言。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得好,“語言是所有人類活動中最足以表現人的特點的”,它是“打開人們心靈深處奧秘的鑰匙,是人們表達思想的至高無上的工具,是維系民族的紐帶,是歷史的寶庫”。蘇教版小語教材非常重視讀書感悟、背誦積累、遷移運用,繼續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各課教學的首項要求,其目的就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與語言“親密接觸”,讓語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來,繼而在他們的腦中活起來,然后在他們的心中活起來,最終嵌入他們生命的歷程。
(二)教學習慣,一以貫之。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8)”包含兩個內容:“堅持寫日記”“愛護圖書”。 四年級上學期的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有選擇的讀書習慣的培養,這些都為現階段寫日記提供了前提,而這個習慣的養成又可強化前階段的能力及習慣要求。同時堅持寫日記和本學期的習作訓練又可形成寫作能力的訓練雙線。“愛護圖書”習慣的培養是作為讀書人必備的一種素質,它和“愛惜學習用品,認真完成作業”等習慣一樣,包含著更多的態度和情感在其中,正應了那句: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蔡元培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點滴的態度及情感的積累就是形成人格的途徑。
這些圖片點面結合,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寫日記與愛護圖書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兩種習慣培養所涉及的認知和技能性知識,同時又輻射滲透了情感態度的元素。怎樣將靜止的圖片變成可感有趣的生動的素材打動學習主體,使之接受,并形成習慣,這就對教師的設計提出了挑戰。如何把教材編者的意圖和教者的目的,學者的目標貫通,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達到效果的最佳,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既然是以圖為文,教學就應該以圖為基準,就圖學,就圖悟,就圖訓練,就圖聯想……來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在活動中滲透體驗
任何習慣的養成不是“告訴”可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注重創設情境,打通學科內容和生活的聯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在實作中讓學生充分的參與、深度的參與,才能獲得真實的體驗,情感的認同,也才可能成就“習慣”。活動也許是一個情景,或許是各種活動:1、談談有關日記的故事,結合以前學生寫的生活日記來說體會,教師有興趣可以讀讀自己寫的日記;2、激發學生寫日記的興趣,可以這樣導入:二十多天的寒假過得很開心,你最想告訴大家什么?引出日記的方式;3、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參觀學校的圖書館,請圖書管理員對孩子提出愛護圖書的希望,也可以讓學生向她請教如何愛護圖書。
2.在實作中體現整合
活動的設置力求體現活動主題的綜合性特點,如:在進行各種與圖書有關的活動時,不忘用日記的形式物化感受,降低日記的難度,讓學生明白一切皆可入日記,提倡寫鮮活的生活日記,展現童真童趣,我眼看世界,提倡寫觀察日記,留心處處皆精彩,提倡發展學生的個性語言,我手寫我心,少一些規定和約束,鼓勵學生充滿稚氣和童心的語言,讓他們明白言為心聲。在觀察圖片范例時可請學生評一評日記的書寫,借此溫習認真寫鋼筆字的要求,日記的書寫格式也可交代;寫日記的習慣養成不可能孤立于閱讀積累之外,而有突破,讀寫結合的集中及分散設計就是一場持久戰。可以讓學生談談:你打算怎樣堅持寫日記,給自己的日記本起一個有詩意的名字。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明白日記就是寫自己的生活,堅持寫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