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培訓及第1單元教學建議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輕柔的春風,和煦的陽光;地面上,紅花,綠柳,碧水。從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個字,便畫出了一幅春景圖。后兩句抒發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出語新穎,平淡中寓有深意,這種“怡然自得”之樂,似乎也感染了讀者。全詩色澤協調,情景交融,在程顥的詩作中,這算的上是一首好詩。
教學設想與第一首相似。不重復。只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像作者這樣的老人也想學年輕人,可見春天的魅力,春天真是一個感染人的季節,真是春天這樣的美好,它才能打動一切人,感染一切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聯系自身,生活,說說你眼里的春天,你在春天是樂趣,感同身受,為作業中的寫文作好準備。
習作一:我的建議
要完成這篇習作,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大自然,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去發現大自然的迷人之處。
《習作1》中提出的“看誰理由講得最充分”,實際上就已經蘊含了寫文章時,應當注意條理性的要求。你想,既然是要講理由,首先是要有根有據,而且要有個條理,“胡子眉毛一把抓”,別人就很難明白你的意思,再有理由,別人不明白,那也沒有用。所以,只有把這樣兩條都落實了,才能夠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理由充分”。當然,暗含只是具有這個成分,還不是明確的規定和標準,我們在教學時,適當引導和提倡是應該的,但不要強行規定、限制。這一暗含成分的存在,又一次告訴我們:這一冊教材的習作,較第二學段前三個學期的習作已悄然提高了要求。教材所提供的兩篇例文表現的手法就是不同的。前一篇例文是以記敘的手法寫成的,而第二篇則采取分條目說明的方式寫成的。前后兩篇例文放在一起,明確地告訴我們:目的相同的建議,寫法是可以不同的。
一、教學要求
1、讀懂“例文”《我的建議》,了解文中“建議”的材料選擇和安排。
2、讀懂“習作要點討論”,領悟關于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議”的一般寫法。
二、教學時間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例文《我的建議》。
1、自己先讀讀《我的建議》主要寫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議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議嗎?為什么?
3、小結。
因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寫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雖然很普通,但作者寫得很美,寫出了別人沒有觀察到的東西,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對“最迷人的池塘”,他沒有具體寫,這樣,同學們不是更想去了嗎?
二、提示本次習作內容:《我的建議》。
春天來了,大家想去春游嗎?你認為到哪里去最好?請仿照例文寫個建議。
(三)拓展思路,習作指導。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個地方最值得人留連往返?
2、要以理服人。抓住關鍵的景點,有序、仔細地介紹這一景點。盡力把這一景點介紹清楚,介紹具體,能吸引讀者。
(四)學生習作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練習一
教學要求:
1、了解擬人的修辭手法,并初步學會運用。
2、熟記八個描寫景色的詞語。
3、寫好鋼筆字。
4、練習口語交際,推薦或自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