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案例
預設⑶、(學生導出第五自然段)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經過一次又一次努力,引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①引導學生說出令你感動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說說你為什么感動。
“突如其來”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余震”呢?余震是大地震后的震動,有大有小,無法預料。房屋隨時都有可能倒塌,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害怕了嗎?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出示句子。具體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③師導:他們不退縮,不放棄,是因為他們知道,白血病患者在進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藥物,殺死體內的癌細胞,同時出會破壞身體的抵抗能力,生命處在生死的邊緣,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內移植骨髓,后果不堪設想。移植骨髓就是和時間賽跑,和時間爭奪生命。
④師再導:讓我們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發生了,大地開始顫抖,房屋開始搖晃,窗戶上的玻璃啪啪掉落,身體下的病床吱吱作響……但是,李博士→(生接讀)(仍沉著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生接讀)(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可是針頭又一次脫落,等到余震慢慢暫停下來,針頭又一次刺進肌膚,他們就這樣→(生接讀)(經過一次又一次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骨髓的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決心呀!怎能不使人感動呢?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動來讀讀這句話吧。
⑤練說:看見骨髓涓涓流出,你仿佛看見了什么?(點擊課件)
我仿佛看見這外18歲的年輕人,生命就像。
預設(4)(學生導出第六自然段)
“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務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①指名說說自己的感動。
②師導“李博士”這個人物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哪三次?文中花費的筆墨并不多,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他的付出也不亞于這位捐獻骨髓的年輕人,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李博士”吧!(點擊課件介紹)你覺得李博士是個怎樣的人呢?
③自由讀讀這段話,看看你能從這段話中獲取什么信息,或有什么質疑嗎?
中國臺灣和杭州很近,為什么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呢?
課件出示地圖:中國臺灣——香港——杭州——醫院
④小結: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國臺灣和大陸還沒有直接接通航,中國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有到香港中轉。這樣時間就長了。我們來看一看李博士這天中的時間表(點擊課件)他廢寢忘食不辭辛勞盡職盡責用精湛的醫術為骨髓配型,骨髓移植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永遠尊敬這位老人,記住這位老人。
設計意圖: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感悟,圍繞課文說出令自己感動的地方,品讀相關的語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句子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的高貴品質。
三、感悟,升華主題
1、師導:盡管中國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條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生讀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一起深情地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