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案例
一 教材分析
教材位置
本課的位置
本課是四上的第22篇課文,是第六組“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繼20課的兩首古詩之后的第二篇講讀課文。首先在內容上,學生在三下第五單元中學過有關親情、友情的文章,但只局限在親情和友情兩個方面。本組的課文是繼三下之后又一組感受人間真情的文章,但本組課文主題有所拓展,上升到愛的主題。感情上一步步升華。20課《古詩兩首》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真摯的愛;21課《搭石》是從平凡小事入手,體會鄉親鄰里之間的濃濃的鄉情和純樸的愛;本課處于第三篇課文,從感情上有所升華,體現祖國大陸與中國臺灣人們之間的血脈親情,繼而體現骨肉同胞間創造出的愛的奇跡;23課《卡羅納》拓展到國外,通過國外的小事,展現了人們美好的情感,詮釋了我們要從點滴小事中關愛他人的愛的真諦;24課《給予是快樂的》用國外幾個小孩子之間的真情流露和感悟,闡釋了愛的哲理,讓學生體會到“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其次,聯系本冊的單元訓練重點,本組是從第一組“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第三組“從童話中發揮想象的作用”、第五組“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到本組“由內容想開去”的一個升華和發展。
本課新提出的訓練重點
由內容想開去
單元導語中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我們還要由課文內容想開去,了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著關心、幫助他人。”這個目標的前身是在三年級提出的“聯系生活實際”,在本冊中以單元導語的形式提出要“由內容想開去”,在四下的閱讀要求中提出要“用聯系實際這種閱讀方法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在四上基礎上的提升。在五上的閱讀要求中提出:“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聯想和想象,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級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深入思考聯想和想象,有更高的目標。五下的閱讀要求中提出:“結合生活實際、生活經驗、時代背景等方面理解重點句段,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表達效果及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對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閱讀的很高層次的要求。
在本組的課文中,20課《古詩兩首》中讓同學們由古詩內容想開去,想一想:從詩中能夠體會到什么?體會送別時的心情,想象好友臨別時的對話,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情境,體會友情的深厚。21課《搭石》,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想開去,“除了寫出來的家鄉人們的舉動以外,人們還會把什么事情看成理所當然的?”體會鄉親們之間美好的情感。課后練習二:“課文許多地方都使我們感受到‘美’,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讓我們找出來,體會體會。”課后小練筆中提出:“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對我很有啟發。我也想寫一寫平凡事物中的‘美’。”意在讓學生由課文內容想開去,聯系生活實際,發現生活中的美。23課《卡羅納》引導學生談談受到的啟發,由內容想開去,想想“我如果是卡羅納的同學,我會為他做什么?”在培養美好情感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愛不僅可以表現在大事上,還體現在平時的點滴言行上。24課《給予是快樂的》則由故事結尾想開去,這個夜晚他們是怎樣度過的?為什么這個夜晚對他們三個來說都是難忘的?并且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男孩,你會怎么做?深刻體會“給予是快樂的”的深刻含義,再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