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八單元
文題《林則徐求雨》是一個主謂詞組,點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內容。“求雨”,請求上天降雨解旱。過去,受迷信思想影響,遇久旱不下雨,人們認為是上天的懲罰,于是舉行儀式,祈求上天憐憫降雨解旱。
〔結構分析〕
本文共11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大旱之年,林則徐向官員募錢買米賑災,官員不肯捐錢。這是林則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錢買米這個問題。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寫林則徐率眾官員設壇求雨。這是林則徐“求雨”的過程,實際上是捐錢買米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這部分是本文重點,反映林則徐處理問題的高超藝術。先對官員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誠心誠意。再讓眾官在烈日下暴曬。接著讓眾官飲茶引發嘔吐,檢驗嘔吐物。最后揭露眾官只知享受,不關心百姓疾苦的丑行。可見,林則徐“求雨”實際是為百姓募錢。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寫眾官又慚愧又害怕,愿意捐錢。這是林則徐“求雨”的結果,捐錢買米這個問題得以解決。
〔語意理解〕
“林則徐看了,心里十分著急,就命令官員捐錢買米,平價賣給百姓。他一再勸官員們盡自己的力量,主動捐助。可是官員們都說自己沒有錢,結果沒有一個人肯捐獻。”
這3句話交代了本故事的背景,提出了捐錢為百姓買米的問題。3句話是用對比法寫的,寫出了在百姓挨餓的時候林則徐與眾官員的不同態度。林則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說明他心系百姓,關心百姓疾苦,與百姓心連心;眾官員對百姓挨餓漠不關心,只知自己享受,明明有錢,偏謊稱無錢,拒不捐錢。“命令官員”捐錢買米,不是不民主,而是眾官腐化成性,自動捐是不可能的,只能“命令”。“一再勸”,是說林則徐不單命令,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林則徐又“剛”又“柔”,足見他對百姓關心之切,也看出他講究策略。
“我們這些人平時養尊處優,過著舒適的日子,一點不知道民間的疾苦。今天我跟各位來嘗嘗這種滋味。”
這是林則徐命眾官受烈日暴曬的話。“求雨”不過是林則徐募捐賑災的手段,為讓眾官毫無覺察自愿捐錢,他按真實的求雨要求去做。事先,沐浴吃素,事中焚香祈禱,以示誠心。接受日曬,既表示誠心以感動上天降雨,又讓眾官吃點苦,以體恤百姓之情。第1句批評眾官的腐化生活,是“因”;第2句讓眾官體驗“苦”,是“果”。“養尊處優”,指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疾苦”,(人民群眾)的苦難。
“驗看結果,官員們吐出來的都是葷腥的山珍海味,只有林則徐吐出來的是粗劣的野菜和雜糧。”
林則徐“求雨”過程用3個策略:第一是沐浴吃素;第二是烈日暴曬;第三是飲茶嘔吐。這三個策略一步一步“誘”眾官自爆“原形”,被林則徐抓住了錯處,最后不得不為災民捐錢買米。本句寫出他的第三個策略,用對比法指出眾官腐化成性,林則徐清正廉潔。“葷腥”,指雞鴨魚肉等食物。“山珍海味”,指產于山野和海洋中的各種珍稀食品,多指豐盛的菜肴。“葷腥的山珍海味”,指眾官沒有恪守“沐浴吃素”的要求,說明他們一向腐化墮落。“粗劣”,粗糙低劣。“野菜”,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雜糧”,稻谷、小麥以外的糧食,即俗話中的“粗糧”。林則徐吃低檔的野菜和雜糧,說明他能與民同苦,展示出“清官”的清純廉潔、心系百姓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