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八單元
〔寫作特點〕
1.運用“曲筆”刻畫人物形象。
從寫作角度看,適當采用“曲筆”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突出人物個性。本文的文題采用“曲筆”法,表面看寫林則徐“求雨”,實際寫林則徐向眾官募錢為民買米。寫“求雨”過程也大量采用“曲筆法”,比如,要求眾官沐浴吃素,表面看是“求雨”時很虔誠,以便真正“求”得“雨”,實際上是為后來驗證嘔吐物打鋪墊。
2.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
文中設置了懸念,讓情節在一個個懸念之中發展,使文章扣人心弦。題目用《林則徐求雨》,使讀者心“懸”起來,難道林則徐還迷信?寫林則徐讓眾官在烈日下暴曬,使讀者心又“懸”起來,“求雨”干嘛要讓人暴曬?寫林則徐讓眾官暴曬后痛飲茶水,讀者心第三次“懸”起來,林則徐在玩什么名堂?寫眾官嘔吐了,林則徐不讓清理,讀者心第四次“懸”起來,林則徐要研究嘔吐物其意何在?直到文章結尾,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都在藝術地調查眾官的飲食,讓眾官不打自招“家底”, 心悅誠服獻錢。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林則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則徐是歷史上一位治官有方、謀略靈活、憂民愛民且廉潔清正的好官。從而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從小要做一個正氣凜然、光明磊落的人。
2.對本課所講的故事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認識到林則徐所想的好計策的絕妙之處。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要求識的10個生字,引導學生尋找好方法自主識字。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林則徐“求雨之意不在雨”這個用意的妙處所在。
2.弄清故事發生的前因后果。
〔教學準備〕
查找有關林則徐的資料或小故事。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1課時。
〔閱讀建議〕
建議采取“整體感知———回答問題———讀書交流”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們能夠有條理地講述文中的小故事,全面了解文中林則徐的性格特點和為官作風。
1.資料導入,激發興趣。
(1)讓學生們說一說查找的有關林則徐的資料(一般學生都會查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跡)。接下來教師可以從“虎門銷煙”的故事中讓學生們談談林則徐是個什么樣的人。
(2)教師在學生對林則徐的為人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板書課題。
。3)可以讓學生們根據題目質疑。鼓勵學生根據課題提有價值的問題。
2.讀課文,回答問題。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中可以訓練學生們默讀、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讀書后重點交流以下問題:
、倭謩t徐為什么要去求雨?
②在求雨的這一天發生了什么事?
③從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林則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三道題先由四人小組在課文中找答案后再討論交流,了解林則徐設壇求雨是為了達到讓官員為百姓捐助這一目的,繼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討論中要注意合作的實效性,小組成員之間要明確分工,互相合作,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舉辦故事會。
讓學生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講出文中這個小故事。先自己練習,再同桌之間講一講,也可以在四人小組內講一講文中的小故事。在練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加上適當的表情、動作。每小組選代表講這個故事,舉行一個小小故事會,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