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三單元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寫“我”看到渡河少年游泳過河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3~15自然段),寫“我”后來知道的一些有關渡河少年的事情。
〔語意理解〕
第三自然段(見原文)。
這段話寫老人不允許沒帶錢的少年上船。但從老人“正在彎腰解著纜繩”“頭也不抬”可以看出老人并沒看到是怎樣一個要求渡河的人;從“沒錢坐什么船,笑話”可以看出老人把這個要求渡河的人當成是一個故意搗亂,帶錢卻不愿意付的人來看待的。
“少年像當頭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這句寫出了少年沒想到老人把他看成是一個故意搗亂的人,老人的話如同棒子一樣打在頭頂,少年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
“一股同情的潮水從我心頭漫過,想喊,沒喊出聲。”
這句寫出了作者看到少年的樣子憐惜之情油然而生,使得平靜的心變得波浪洶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孩子,上船,快上船!”“上船吧———別凍壞了。”“錢一分也不要!”
這幾句樸實的話道出了老人的心聲,老人同情這個倔強的少年,同時也后悔自己的言行,在為自己的行為做補救,可見這是一個好心的老人。
第11自然段(見原文)。
這段贊美了少年的行為,把這個渡河的少年比喻成一朵開在浪花叢中的奇葩。
“數年后,少年居然從這條小河游進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將。他給撐船的老人來過一封信,稱老人是他的啟蒙教練,要感謝老人。”
這兩句話寫出了少年憑借他的毅力,執著的性格成了游泳健將,但他沒有忘記小時候的事情,沒有忘記那次渡河,他感謝這個撐船的老人給他創造了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行文流暢,語言優美。
1.通過作者的視角展示故事。
課文通過作者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最初沒錢渡河而自己游過河的少年,后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游泳渡河,以至成為游泳健將的經歷。故事充滿了可讀性。
2.在矛盾沖突中寫人。
作者寫“少年”的意圖是贊頌他的品格。作者不用抽象的鑒定式的概念或條文去直白地贊頌,而是藝術地用具體的事去塑造一個可愛的有美感的少年。作者抓住發生在少年身上的一個典型事件———不上船,偏要自己游過河,去詮釋少年的美德。為塑造好這位少年,作者讓他處在特定的環境中:要上學,必過河;要過河,必乘船;要乘船,必付錢。作者集中寫了少年與老船工的矛盾:由過河而引起,由無錢而拒載,由同情而相邀,由倔強而拒乘,由此天天不乘船。少年就是在矛盾沖突中才盡顯美的品格。
3.行文流暢,語言優美,修辭手法錦上添花。
這篇故事語言生動流暢,描寫少年的形象、渡河的樣子,老人焦急的神態語言,旁觀者“我”的同情等,都刻畫得生動具體,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故事錦上添花,更令人回味。如“少年像當頭挨了 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落滿彩霞的河水被少年的臂膀切割成一塊塊五彩的錦緞,那手中的花格子襯衣像五彩的花瓣,黃黃的書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少年泥鰍一般躥上了河堤。”“陽光在他的脊背上滾動,像一條條剛出網的銀魚在蹦跳。”“河邊的沙灘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像一行無限延長的省略號。”可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