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5(蘇教版第八冊語文教案)
過了幾天,“小傘包”長出來了,一丁點兒,白嫩嫩的,生長速度很快。一天以后,白嫩的小芽兒長得已經有一元硬幣那么大了。到第三天中午,我再去看時,急得直跺腳,原來白嫩嫩的平菇都變得焦黃了。爸爸和我一起仔細觀察,發現塑料袋被太陽照射后,里面的水汽把它與平菇嫩芽粘在一起,嫩芽被烘萎了。我好傷心,但不甘心失敗。我一邊看著萎縮的“果實”,一邊用手撫摸著菌種袋,心里揣摸著:平菇水靈靈、白嫩嫩,一定喜歡水份。這菌種袋接受陽光的照射,雖然得到了溫暖,但里面的水份被曬干了,嫩芽能不被烘萎嗎?
我去掉塑料袋,把菌種散放在去蓋的紙箱里,上面遮塊濕布,把紙箱放在陽臺口,并且定時向布上灑水,使平菇既得到水份,又得到合適的溫度。三天后,啊,“小傘包”把濕布都頂高了,又白又嫩。又過了兩天,我就喜滋滋地采下了第一批鮮嫩的平菇。
從買菌種到收獲第一批平菇,我共花了近二十天時間,最大的收獲是――菌種生長的最佳溫度是30攝氏度,平菇生長不但需要適當的溫度,還需要適當的水份。
培植平菇,我品嘗到了勞動的快樂,更懂得會思考的勞動者收獲會更多、更好。
授后小記:
今天的課重在指導學生如何寫好本次習作。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習作要求要相當明確,這樣才能夠切合題目實際,抓住中心展開寫作。同時,例文的學習作用也很大,可以引導學生找到寫作的基礎思路:(1)確定觀察對象;(2)發現問題(或現象)(3)解決問題(可通過討教別人或查閱資料等方式)(4)談談自己研究的感受及想法、做法。當然,并不一定要求學生都這樣做,只要能夠將對觀察對象的研究內容寫清楚,便可以。
課前思考:
本文的教學目的是觀察周圍的植物,主動發現植物的一些有趣的特點,從而產生,并通過多種途徑解答疑問,將這樣的過程寫下來。
本習作教學主要突出“我”的活動過程,既是培養學生關心身邊事物、培養觀察思考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又以此為渠道培養學生習作表達能力。
本習作的結構是培植、觀察、疑問、詢問、查資料等內容,表達“我”的真情實感,寫出我的真實想法。
本習作教學注重作前準備,長期觀察,精心選材,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特別強調“發現”的過程,強調“發現”意義的挖掘和選擇。
作后反思:
由于作前已經做了較多的準備,故部分學生在沒有講授之前,就已經有了較好的素材,就能成文。
不過部分學生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材料的選取,尤其是個別學生沒有按照老師的事前布置,養殖植物、觀察植物,沒有內容寫。
另外一個問題是學生手頭資料比較豐富,而真正自己發現的內容少之又少。
授后小記:
張校說得很對,其實本次活動學生的心理活動也非常重要,學生如果能夠將他們內心的疑問、想法、思考過程寫下來,將會是一篇非常優秀的習作。從學生的習作情況來看,查閱的資料是很豐富的,而且也相對較完整,但如果說到自己的過程,則比較被動。有些小朋友是根據查到的資料而進行習作,并不是因為發現了問題而查閱資料,試問這樣的習作有什么意義呢?因此,在習作的交流中,我又一次強調了本次習作的重點,如果寫不好,我們可以再花一些時間,重寫(先觀察再寫)。一切為了學會方法,一切方法為了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