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課文《栽蒜苗一》教學設計(精選5篇)
四上課文《栽蒜苗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到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
3.理解復式統計圖的實際意義,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教學難重點】
體會和理解條形統計圖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理解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以及意義,能由復式條形統計圖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教學過程】
一.計錄數據。
教師在課前要將學生分成實驗小組,提前布置學生栽蒜苗實驗,要求學生記錄好蒜苗15天的生長情況,教師在之前要適當作記錄指導。
二、交流整理數據,并填表。
全班交流記錄數據的方法和形式,并說說從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中,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活動交流,交流后,每小組記錄得數據填入統計表中。
三、制作條形統計圖,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長情況統計圖,引導學生看圖并回答,從條形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么?討論得到條形統計圖的特征和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圖的興趣.,
2.分小組討論制圖的注意事項,要求學生理解條形統計圖縱軸和橫軸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夠怎么辦等,提問: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將本組記錄整理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并展開討論、誰的蒜苗長得快等。
4.教師出示課件:小亮、小麗栽的蒜苗半個月生長情況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征,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
四、鞏固與練習,
1.試一試第1、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在說得過程中體會從一小格表示的幾個單位中理解條形所代表的實際數據。鼓勵學生從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2.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已確定每小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方格紙上獨立畫條形統計圖,再進行交流,你能從圖上獲取哪些信息。
3.調查雅典奧運會獲獎牌數前兩名國家獎牌情況,并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4.記錄你和其他4名同x動前后脈搏跳動的次數,并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五、實踐活動。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應?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4中制成條形統計圖。
小學四年級數學《栽蒜苗》教學反思
栽蒜苗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制作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在制作的過程中明白一個格子不僅僅表示1,還可以表示2、3、5、10、100等單位,視情況而定。另一個需要達到的目標是了解統計表和統計圖的不同表示,體會統計圖的.優越性。
我在這節課里開門見山的出示了一張15天的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學生觀察讀表,然后引出還可以用統計圖的方法表示蒜苗的生長情況,出示圖表,橫軸表示小組組別,樹軸表示長的高度,表示組別時這樣好不好,連續的格子表示,為什么不好,怎樣表示作圖比較好呢?在一系列的追問下得出空一個格子表示好,這樣看著清楚。在學生嘗試完成豎軸時發現問題,格子不夠后再交流,學生想到可以一個格子表示好幾個單位,學生制作統計圖就水到渠成了。
這堂課還有一點在四(1)班上完感覺到不是很到位,就是如何讓學生明白統計圖的優越性,在四(2)班時我就調整了教學計劃,在學生完成統計圖后學生讀圖時加入比較,哪個更能明顯的看出哪組蒜苗的生長高矮呢,統計圖中的直觀感覺比較明顯,優越性就比較明顯,學生的體會就比較深。
課堂中還有統計養雞場買出一周雞蛋的數量統計,當學生統計完以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發現,學生發現周六周日賣出的雞蛋特別多,聯系上生活習慣,深刻的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有趣。很多時候,只有老師的問題設計巧妙一些,學生的回答才能精彩,所以課堂還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
四上課文《栽蒜苗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經歷將實驗數據畫成統計圖的過程,認識1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會繪制條形統計圖。
2、能讀出條形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并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3、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
教學重點:
體會和理解條形統計圖中一格的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收集數據
課前布置學生載種蒜苗,收集14天左右的蒜苗生長的數據。
師:同學們,前一階段我們對蒜苗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察,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相關的統計知識。(板書:栽蒜苗)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記錄蒜苗生長情況的數據,幫助學生對收集數據的方法有積累豐富的體驗。】
二、整理數據,繪制條形統計圖。
活動一:填寫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
1、學生分組匯報自己收集的'數據。
出示數據,第一小組蒜苗10天生長情況統計表;觀察數據,制作第一小組蒜苗種植高度統計圖。
2、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小組15天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
請組長把你們的統計表拿出來。由小組長負責,小組同學一起來完成這張統計表。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深入小組,及時指導。
你們小組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據?用什么方式把收集的數據展示給大家。
【設計意圖是引入用統計表的方式以數據進行整理,強化對統計圖表的應用意識。】
活動二:學習繪制條形統計圖
1、學生分組整理數據。主動展示整理數據的方法。互相問答解釋疑點。評比哪個組整理數據的方法最科學,優化整理數據的方法。
2、挑選制作的“蒜苗”條形統計圖展示,激發學生學習條形統計圖的興趣。
教師說明:這些用蒜苗長度做成的圖表,我們叫做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發現條形統計圖特點.統計圖由幾個部分組成?名稱、橫軸、縱軸、寬度相等的直條表示數據。
3、學生分小組完成“小組14天后的高度統計圖”,并記錄在制作統計圖的時候遇到哪些困難,你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困難的?
全班解釋。縱軸上一格表示多少為合適?該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給數據,分析一格表示多少,明確一格表示多少,應根據數據和圖表的實際情況確定。
【設計意圖:給學生空間,讓學生學會思考,通過討論提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展開調查,培養小組內的合作能力和執行能力,也同時培養的全班學生的協作能力。】
活動三: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1、觀看本小組制定制定的統計圖,看從中你有什么發現?
2、分組匯報各個小組讀圖的收獲。
【設計意圖是引導鼓勵從統計圖中讀出盡可能多的信息,進一步體會數據中會蘊含信息,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三、鞏固練習
教材86頁練一練第1題。
1、你從統計表中收集到哪些數據。
2、討論:說一說,你用1格表示多少人?
引導發現:這些數據都是雙數,可以用1格表示2人。
3、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是再次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繪制條形統計圖進行分析。】
四、全課小結
學生小結匯報本節課所學知識。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映,比如:一年中每個月的電費、水費等,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統計,并在附頁3中制成條形統計圖。
四上課文《栽蒜苗一》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到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3、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
課前預習
精要點撥
本節的難點是1格表示多少個單位。這個問題要根據具體數據的多少來確定,通常是數據多,1格表示的單位數就多;如果數據少,1格表示的單位數就少。
個人活動
1、提前親自栽一盤蒜苗。
2、記錄好蒜苗15天的生長情況。
預習自測
看圖回答問題。
某校教師退休人數統計表
1、一個方格代表幾個人?
2、哪年退休人數最多?
3、哪年退休人數最少?
4、退休最多的比最少的人數多多少人?
5、五年共退休多少人?
我的疑問
課內探究
探究點一小組合作活動要求:
1、將個人觀察、記錄的蒜苗生長情況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
2、將組內同學記錄的蒜苗第15天生長的數據填入統計表中,并制成條形統計圖。
(閱讀課本中本節內容,完成第94頁練習)
3、想一想:條形統計圖上,1格表示1厘米不夠畫怎么辦?
探究點二從條形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當堂檢測
1、看95頁“試一試”第1題,完成相應練習。
(1)、你能說出各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嗎?
項目舞蹈樂器體育科技數學
人數
(2)、根據統計圖,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完成課本95頁試一試第2題。
鞏固訓練
1、教材鏈接(完成數學課本→第96頁→練一練)
2、說一說你是怎樣畫條形統計圖的。
3、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4、教材鏈接(完成《配套練習》→第57頁→思維拓展→第2題)
我的收獲
四上課文《栽蒜苗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處理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3、會制作條形統計圖。
4、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養成教育訓練點: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通過實踐,體會勞動的樂趣。
生:談自己在勞動中的感受。(課前布置的實踐活動)
二、討論數據收集的方法。
師:同學們都進行了辛苦的勞動,收獲不少,一起來交流你們的觀察記錄。
生1:我每天放學后都要觀察,然后量一量它生長的高度,并記錄下來,一共記錄了15天,第15天蒜苗高15 。
生2:我發現前三天長的.不快,后十天比前幾天快,最后三天最快。
師:xx同學注意了數據的分析,并發現了一些規律,非常好。下面討論如何一起來表示小組內每個同學栽的蒜苗的生長高度。
生:填寫統計表(第十五天的記錄下的數據)
師:巡視
生:匯報填表情況。
師:從表中你們發現誰的蒜苗長的最高,誰的長的最矮。
生:自由發言。
師:誰還能用其他的方法反映出蒜苗生長的情況。
生:畫條形統計圖
三、制作條形統計圖。
師: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好處呢?
生:自由發言
師:教師指導學生制作條形統計圖(出示例圖)
生:動手制作
(學生提出途中遇到的問題)
師: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生:總結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師:小結
四、練習。
五、總結(學生談收獲)
六、作業。
板書設計:
栽蒜苗(一)
收集數據 → 條形統計圖
教學反思:
學生經歷了栽蒜苗的過程,體會到等待、期盼、欣喜等情感體驗,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也確實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
四上課文《栽蒜苗一》教學設計 篇5
設計說明
在上節課學生學習了調查、收集數據的基礎上,本節課設計了一個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收集數據的過程,意在幫助學生對收集數據的方法能有比較豐富的體驗,以利于學生將來能根據問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來獲取數據。教材設計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通過交流與討論明確整理數據的目的;第二個問題是填寫小組蒜苗14天生長高度的統計表;第三個問題是根據上述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解決用1格表示1厘米不夠畫的矛盾;第四個問題是解讀上述條形統計圖所蘊含的信息。
教學目標
1、經歷將實驗數據畫成統計圖的過程,認識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會繪制條形統計圖。
2、能讀出條形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并對數據教學簡單的分析。
3、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每組一份定期測得的蒜苗高度數據統計表、每組一張12×8的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同學們,前一段時間我們進行了“栽蒜苗”的實踐活動,并且按要求記錄了一些數據,這節課我們就借助這些數據來研究一下與“栽蒜苗”有關的統計知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討論,明確整理數據的目的。
(1)回顧收集數據的方法。
師:你們是如何得到蒜苗高度的相關數據的?(學生自主回答)
(2)這么多數據應該如何整理?(引導學生進行兩個方面思路的整理:個體自身數據的變化、個體間的數據對比)
2、填寫生長高度統計表
(1)出示數據: 小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統計表
(2)觀察數據,把數據整理到統計表中,制作小組蒜苗種植高度統計表。
①以小組為單位,把組內每個同學記錄的第14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統計表中。(教師給每個小組發一張統計表,小組同學把記錄的數據分別填入表內)
②匯報填表情況。(學生匯報,集體交流)
(3)匯報交流。提出問題:觀察統計表,你能看出他們小組中誰種的蒜苗長得最高,誰種的蒜苗長得最矮嗎?(指名說一說)
師:通過統計表的形式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們這一小組誰種的蒜苗長得最高,誰種的蒜苗長得最矮。除了統計表,還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你們小組的蒜苗種植情況呢?
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圖。
3、繪制統計圖,解決1格表示1厘米不夠畫的矛盾
(1)利用方格紙,嘗試繪制統計圖,發現問題。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在方格紙上填空,并涂出條形統計圖。在繪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
①1格表示1厘米不夠畫怎么辦?
②如果不再添格子,就用現有數量的格子能表示出蒜苗的高度嗎?可以怎樣表示?
(2)小組合作,完成條形統計圖
①繪制: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繪制條形統計圖。
②交流:出示同學們繪制的條形統計圖,并說明1格表示的數量及具體的畫法。
③小結:同學們繪制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優點?(形象、具體,使人一目了然)
④大家是怎樣繪制條形統計圖的?(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4、解讀條形統計圖,獲取蘊含的信息
師:從上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從統計圖中獲取更多的信息。
【設計意圖:學生在回顧、交流、整理、繪制中明確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辦法,發現以往學過的用1格表示1個單位繪制條形統計圖的做法的局限性,自主進行用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繪制的探究,發現并總結出相應的繪制方法,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及動手制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鞏固提升
出示教材86頁“練一練”第一題
師:你經常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嗎?學生回答后引入問題:
1、如果老師想了解同學們家務勞動的情況,可以怎樣得到相關數據?又怎樣整理呢?(學生交流討論)
2、出示統計表,了解從統計表中獲得的信息。
師:還可以怎樣形象的表示這些數據呢?(繪制條形統計圖)
3、學生小組合作繪制條形統計圖。
4、追問:從圖中你能發現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題,明確知識重點,對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進行再次鞏固,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