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與除法”教學設計與評析(人教課標本實驗教材)
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你能說說剛才的研究哪些是發現的,哪些又是發明的?生1: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我們發現的,但是分餅的方法是我們發明的。生2:用字母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發明的。 【評析】學生的精彩的回答說明學生已經沉浸在了本節課的探索之中,且有了自己學習數學的思考與心得,這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期望的。練習出示上課伊始的口算題組師:大家能用分數分別表示這些除法算式的結果嗎?教師解釋0.7÷2=是可以的,這種分數形式平時并不常見,隨著今后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評析】本組練習使學生知道了不論被除數小于、大于或等與除數,都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商,這樣不僅加深和擴展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為講假分數及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總評】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分數的產生時,平均分的過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要用分數來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把一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蘊涵著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但是都沒有明確提出來,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之后,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被除數小于、等于、大于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這樣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為講假分數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具體說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直觀演示是學生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前提。由于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已經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比較熟悉,所以本節課教學把一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時并沒有讓學生操作,而是計算機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理解1張餅的就是張。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多少張餅,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充分操作,體驗兩種分法的含義,重點在如何理解3張餅的就是張。把2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張?繼續讓學生操作,豐富對2張餅的就是2/3張餅的理解。學生操作經驗的積累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精心、具體的指導。本節課圍繞兩種分法精心設計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邏輯的問題串,“逼”學生進行有序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學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師啟發學生提出問題:a:你們是幾張幾張的分的?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張餅?c:分了幾次,共分了多少張?(就是3個張就是張)d:怎樣才能看出是張?問題的提出針對性強,有利于學生把握數學的本質。 三、 用發展的思維去理解所學的知識,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系的,只有把知識放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中,學生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比如學生在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練習時對于0.7÷2=,部分學生會覺著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師解釋:這種分數形式平時并不常見,隨著今后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