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反思(通用2篇)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反思 篇1
有理數的乘除法按計劃用了7個課時
1、第一課時教授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
2、第二課時在運用有理數乘法法則的基礎上進行多個有理數相乘的運算
幾個不等于0的數相乘,積的符號由負因數的個數決定.當負因數有奇數個時,積為負;當負因數有偶數個時,積為正.注意強調:先定符號,后定值。
3、第三四課時;繼續熟練有理數的乘法計算,并在此基礎上教授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
4、第五課時作業講評
5、第六七課時教授有理數的除法計算。
學生對于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掌握得比較快,但是在進行多個有理數運算,特別是涉及到小數,分數計算時則計算速度明顯放慢,在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時也不容易觀察出題目的特點,作業錯誤率高,因此講評作業也花去不少時間。
隨著知識的增多與深入,再加上沒有良好的復習習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C組生總是在沒有完全消化好前一部分知識的時候又得往前趕。這使得知識很難鞏固。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反思 篇2
首先,課前的復習環節,讓學生齊讀背誦加減法、乘除法的各部分關系式。一來活躍課堂氣氛,二來為今天新知學習營造情境,也會給學生在概念理解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然后,出示已準備好的小黑板,其上是學生易錯混淆題,是加減法關系的運用。
其次,新課的教學探究。
以書本的長方形格子數的計算來引入乘法。相同加數的累加,可以簡便成乘法,借此理解乘法的概念意義。為加深理解,我設計了一些非相同加數相加,能否改成乘法意義上的簡便算式?學生對此理解較容易。對于對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即乘法,成為單純的算式后,就此探討乘法各部分關系。基礎的是:因數因數積。對照著3 X 4=12理解,依次寫出另外兩個除法算式。這樣,就可以反過理解“一個因數等于積除以另一個因數”。不過這個過程,從乘法的理解,到依據乘法列出除法算式,從而引出乘法的各部分關系,學生自主能言說,結合之前我們學生的舊知基礎,更是理解上的順暢。
對于除法的概念學習,除法的概念由來,與減法類似,因它而生。除法的概念是基于乘法的算理,所以,這里完全可以從乘法算式引出的兩個除法算式之中,得出“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除法。”至于為什么要求這個因數,這個因數到底怎樣理解,書本課例已然依據方格子,已知總格數,行數,求每行格子數(或已知總格數,每行格子數,求共有幾行),這樣學生是依據鮮活的實例情境,對因數怎樣求,又有什么算理意義,有了直觀的理解。可我這樣認為,這應該是二三年級解決的問題,實在以此為理解過程中的過渡,倒也不至于著力突出。
在除法概念明晰之后,緊跟著被除數怎么求,除數怎么求,學生自然能因之前的除法關系背誦而輕易回答。征之以當前的實例,學生更能明白除法與乘法之間的等式轉換意義。這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對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公式的理解。
如上乘除法的相互轉化,自然見得兩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結合上節課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學生容易想到乘除法之間也存在互逆關系。當然,這里老師的引導切入要跟上。因為我們是由乘法引導出除法,除法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乘法基礎之上,所以只能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實際上,在因乘法推導出相應兩個除法算式時,我們也一一做了比對,積如何轉變了,兩因數如何轉變了,被除數怎樣而來,除數、商又是怎樣來的,這種相反的意思,早在乘法口訣運用時,就已經學得很熟了。所以,這里我們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在互逆關系的理解上深度挖掘。而在于互逆關系的運用,所以乘除法的組題、套題很適合此用,也能讓互逆關系規律明顯呈現。
回過頭看,這節課總覺效果還不錯,但在細節方面處理還不夠,尤其是對學生的習慣要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習慣的要求總是應該伴著相應的學習過程而產生。該方程格式時,該方程思維時,該計算過程時……,都應該跟上相應的習慣要求。希望日后多關注到學生的弱點,提前規范要求,盡量避免因不良習慣而帶來的學習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