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質教案(精選2篇)
等式的性質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4頁例3、例4,“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1第4—6題
教學目標:⑴ 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⑵ 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發展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⑶ 學生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并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⑴ 口答:什么是方程?
⑵ 判斷: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8-x=3 20+30=50 5+x>9 y-16=54
教師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等式和方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與等式和方程有關的知識。
二、新知教學
⒈ 教學例3
一起來看屏幕(課件出示課本例3第一行圖片)
⑴ 觀察圖1:你能用一個等式表示圖片意思嗎?(板書20=20)
教師談話:如果在一邊加上一個10克的砝碼,天平會怎樣?
要使天平恢復平衡,可以怎么辦?
⑵ 出示圖2,觀察,誰能用一個等式表示嗎?(板書20+10=20+10)
⑶ 同時出示圖1和圖2,分析比較,用一句話來說說你的理解。
⑷ 出示圖3和圖4
學生觀察,完成填空。并組織學生同桌討論,用一句話說說理解。
教師相機引導得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一個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⑸ 出示第3組和第4組天平
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引導學生得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一個數,結果仍然是天平。
⑹ 出示兩個結論,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說說,引出等式的性質。
學生閱讀性質,找出關鍵字詞,加深理解和印象。
⑺ 課堂練習
書本第4頁練一練1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
說說填寫的依據
思考:為什么+25和―18?可以填其他嗎?
⒉ 教學例4
出示圖
⑴ 學生觀察,列出方程(板書x+10=50)
怎樣求出方程中未知數x的值呢?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交流方法。
學生反饋,突出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把方程兩邊都減去10,使左邊只剩下x的方法。
教師示范解題過程,關注“解”和“等于號”書寫要求。
指導檢驗:x=40是不是正確答案呢?如何檢驗?教師相機板書檢驗過程。
小結強調:
一是方法:根據等式的性質把含有未知數的這邊化簡成就含有一個未知數。
二是檢驗:把計算的結果代到原式,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
三強調書寫的格式。
⑵ 教師講解:求方程中未知數x的值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⑶ 課堂練習
出示:x―30=80
學生獨立解答(1人板演)
反饋,關注書寫過程并說說檢驗過程。
⑷ 完成書本第4頁練一練2
學生選擇兩題(加法方程和減法方程各一個)獨立完成,要求寫出檢驗過程,反饋計算情況。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針對學生出錯的地方及時分析錯誤原因,幫助他們弄懂。
三、學習回顧:
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個人課堂學習表現如何?
四、鞏固拓展
書本第5—6頁第4—6題
⑴ 第4題學生完成填空后同桌交流
⑵ 第6題先獨立思考,學生回答,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⑶ 第5題學生在1號本上完成,選擇1個加法方程和1個減法方程書寫檢驗過程
習題超市:
一、我會填:
1、含有( )的等式是方程。
2、等式兩邊同時( )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3、求方程中未知數的值的過程,叫做( )。
二、根據等式性質,在○填運算符號,在□里填數
1、x+8=90 2、x+38=300
x+8-8=90○□ x+38-38=300○□
3、27+x=39 4、x-64=23
27+x-x=39○□ x-64○□=23○□
三、檢驗下面每小題中x的值,找出方程的解。
①、x-16=20 (x=18 x=36)
②、5.2+x=11 (x=16.2 x=5.8)
③、x +8=30 (x=38 x=22)
④、6-x=42 (x=10.2 x=1.8)
板書設計及課后反思:
等式的性質(一)
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 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 …… 根據等式性質 (1)寫“解”
x=40 …… 化簡等式 (2)等號對齊
(3)檢驗
教材簡析:在過去的小學數學教材里,學生是應用四則計算的各部分關系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而且和中學教材不一致。《標準》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和中小學教學的銜接出發,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因此,本單元安排了關于等式性質的內容,分兩段教學:
第一段是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結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零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學等式的性質以后,都及時讓學生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1) 在直觀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學等式的性質。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觀情境教學等式的性質。因為在兩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發生相同的變化,天平的兩臂仍然保持平衡。這種現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的直觀感受。
例3教學等式的一個性質。教材設計了四組天平圖,每組左邊的天平圖表示變化前的等式,右邊的天平圖表示變化后的等式,從左邊的等式到右邊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質。上面的兩組圖揭示的是等式的兩邊都加上一個相同的數,仍然是等式;下面的兩組圖揭示的是等式的兩邊都減去相同的數,仍然是等式。四組圖的內容綜合起來就是等式的一個性質。教材精心設計每組天平上物體的質量,第一組圖寫出的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在左邊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邊天平的兩邊各加1個10克的砝碼,看圖填寫20+○20+。學生在兩個括號里都寫“10”,在圓圈里寫“=”,聯系天平兩邊各加10克都變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現象,體會填寫的等式是合理的。這樣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兩邊都加上同一個數,結果仍是等式。第二組圖寫出的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從x=50到x+20=50+20的變化和比較中,對等式兩邊都加上相同的數有進一步的感受。第三組圖寫出的等式兩邊都用字母a表示砝碼的質量,圈出a克砝碼并畫上箭頭,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聯系已有經驗,這里的a代表許多個數,這組天平圖與等式概括了眾多等式兩邊減去相同數的情況。第四組圖在方程x+20=70的兩邊都減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質,而且與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這道例題的8個等式中,有7個讓學生在圓圈里填寫“=”組成等式,這是引導學生切實關注等式有沒有變化。右邊的四個等式分別讓學生在括號里填出同時加上或減去的數,有利于發現等式的性質。
例4看圖列出方程,學生先從圖中能得到求x值的啟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各去掉10克的砝碼。聯系等式的性質與方程x+10=50的特點,理解“方程兩邊都減去10”的道理:
等式的兩邊都減去10,左邊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過右邊的計算就能得到。另外,例4的編寫還注意了三點: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強調等式變換時,各個等式的等號要上下對齊,教學時必須嚴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過“是不是正確答案”的質疑,引導學生根據“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進行檢驗;三是在回顧反思求x值的過程基礎上,講了什么是“解方程”。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時反復使用的知識。
第4頁“練一練”第1題,為了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方程的左邊已經加上25(或減去18),右邊應該怎樣?這是剛開始教學解方程時的設計。通過在方框里填數,在圓圈里填運算符號,引導學生正確應用等式的性質,體會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關鍵步驟。學生在方框里填數一般不會有問題,在圓圈里填運算符號可能會出現錯誤。要通過交流和評價,幫助他們正確掌握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同時減去相同的數。
等式的性質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7~10頁,例5、例6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質。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這一等式的性質。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這一等式的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說說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五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例五圖,并看圖填空。
根據左邊的圖,你能列出等式嗎?(x=20)
右邊的圖與左邊的圖比較,有什么變化?
你認為天平還會平衡嗎?
你能根據右邊圖物體的質量相等關系再列出一個等式嗎?(2x=20×2)
這個等式又告訴我們什么呢?在小組中說說你的發現。
小組中互相說想法,匯報。
(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兩邊同時乘3,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嗎?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3=20×3)
如果左右兩邊同時乘0呢?可以嗎?
2、出示第二組圖:
左邊的圖能看懂嗎?用等式怎樣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邊的圖與右邊的相比,物體的質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天平還會平衡嗎?
你能根據質量的變化情況列出等式嗎?
這又說明了什么?
(等式的兩邊同時除以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寫一個等式,并把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一個數,看看結果還是等式嗎?
嘗試練習,匯報。
有什么發現?兩邊同時除以0呢?為什么?
指出:等式的兩邊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3、歸納。
通過對兩組圖的觀察,你認為等式又有什么性質呢?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這也是等式的性質。
4、完成練一練第1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x÷6×6和0.7x÷0.7化簡后應是多少?
三、教學例六
1、出示例6:
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據這個數量關系列出方程嗎?(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應該怎樣解這個方程呢?小組討論。
匯報討論結果。
你怎樣想到方程兩邊都除以40的呢?
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在書上完成,展示學生解題過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檢驗:40×24=960
答:試驗田的寬是24米。
如何檢驗?
誰能說一說解這個方程,最關鍵是什么?
2、完成試一試。
要使左邊只剩下x,應該怎么辦?
獨立完成解答,集體核對。
3、完成練一練第2題。
說說每題應該怎樣解,獨立解答。
匯報解題過程,集體核對。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第1題。
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2、完成練習二第2題。
每題中解方程時分別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們在解答時,也可以應用這樣的方法。
3、完成練習二第3題。
獨立完成,展示作業,集體核對。
4、完成練習二第4題。
從圖中可以看出什么數量關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獨立完成。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說說你得到的知識?
在解方程時,關鍵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習題超市:
一、我會填:
1、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 )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2、方程x÷1.3=5的解是x=( )。
二、根據等式性質,在○填運算符號,在□里填數
1、x÷5=45 2、8x=192
x÷5×5=45○□ 8x÷8=192○□
3、4x=64 4、x÷12=26
4x○□=64○□ x÷12○□=26○□
三、用直線把下面每個方程與它的解連接起來。
x+15=31 x=40
x-12=28 x=13
5x=20 x=16
x÷5=0.7 x=10
84÷x=8.4 x=4
52-x=39 x=3.5
板書設計及課后反思:
等式的性質(二)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檢驗:40×24=960)
答:試驗田的寬是24米。
教材簡析:
例5教學等式的另一個性質。教材注意利用學生前面學習等式性質的經驗,在感知天平的直觀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質的一個實例后,再讓學生寫一個等式,通過比較、概括與交流,得出“等式的兩邊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的結論。教學時有兩點應注意:
一是讓學生正確理解圖意。上面一組天平圖的左邊原來是一個質量為x克的物體,又添上一個質量相同的物體;右邊原來是一個20克的砝碼,又添上一個同樣的砝碼。這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都乘2。下面一組天平圖左邊原來是3個質量都為x克的物體,現在只剩下1個這樣的物體;右邊原來是3個20克的砝碼,現在只剩下1個20克的砝碼。這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兩邊同時除以的那個數不能是0,這一點學生能夠接受。因為前面的教學中,已經多次提到除數不能是0。
例6教學解方程,解方程的關鍵是方程的兩邊都加(減)幾、乘(除以)幾,教材對此有精心的設計。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讓學生聯系已有的解方程經驗和有關的等式性質,思考“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這個問題,并解這個方程。這些設計都體現了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理念。
例6還滲透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求長方形試驗田的寬,都是先列出方程再求解。這兩道例題的教學重點是應用等式性質解方程,以實際問題為載體有兩點好處:
一是初步體會列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從而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二是繼續體會列方程的依據是實際問題里的等量關系。例6依據長方形面積公式列方程,是對等量關系的一次引導。教學的時候,既不要沖淡例題的教學重點,又要讓學生獲得這兩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