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學案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式的性質的應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3.1.2”的第二節(jié)課。學生在學習了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對知識的拓展,使等式的性質與解方程結合起來,它有助于引導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主要為解方程的“合并同類項”“移項”“除以未知數的系數”等知識做好鋪墊的。
二、教學目標分析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步計算的方程,不過他們利用是四則運算各部分間的關系來解方程的。學習等式的性質,是對解方程思路的一種轉變。并且會用等式的性質也能熟練的解簡單的方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及前面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練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2)學會觀察、分析,使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方式讓學生經歷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探究過程,并體驗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新穎與知識的應用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并能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運用等式的性質
教學難點: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本課在設計上以低起點,小臺階,循序漸進,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靈活性,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并通過逐步深入的課堂練習,師生互動、講練結合,從而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過程,要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必要的練習來加深理解,逐步掌握。同時,通過練習,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歸納─總結─應用為主線, “以學生活動為主導,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并通過“三學小組”活動來實施。
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組織在小組內互學后進行小展示,各小組在小組內展示結束后,由組內推薦在班內進行大展示,組間質疑、指導及互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整個學習過程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達到明“理”知“法”。并且在設計練習時注重以充實、有效的練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探究掌握學習內容,體驗領悟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發(fā)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chuàng)設情境,獨立自學
(設計意圖:以簡單的方程入手,讓學生用熟悉的解題方法引入新課,有效激起對知識的回顧,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質與方程的聯(lián)系,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互學
學生自學課本82頁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以下問題:
(設計意圖:在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匯報結果,再通過傾聽其他小組意見的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傾聽,給予敢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予以鼓勵性評價。通過上述活動,逐步學會運用等式性質來解方程能力。)
3、嘗試練習,展示競學
(設計意圖: 嘗試練習是學生學習知識后,對知識初步應用的體驗,在嘗試學習中,能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動腦思考,認真自學,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在嘗試學習中,學生的練習或多或少有一些錯誤、疑惑,甚至是錯誤,此時根據學生的難點進行點拔,會起到很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