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語文是感性的,一切語言文字的自然組合所構建的文本,皆為心語,皆為詩語,都是通往作者心靈深處的一級級階梯。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一次次地親吻文本、觸摸文本、走進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和記憶的心跳。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就是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就是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誦讀詩句,激發情感
1、課件出示:(英)瑪格利特·魏德瑪詩《媽媽的牽掛》片斷,在《祖國,慈祥的母親》溫婉如絲藤般的小提琴聲中,老師深情誦讀:
她是我們的守望人,
冬天在窗邊,
夏天在門旁,
她會為我們的晚歸而焦慮不安。
她從不會忘記,
在我們身上傾注全部的愛,
因此,我確信,
無論我們在哪里,
身上都系著她的牽掛。
2、學生齊讀詩句:
師深情述說:她就是母親,她就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母親的愛,純純若水,綿綿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親,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懷。
3、學生深情地齊讀課題──慈母情深。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
三、細讀課文,鎖定形象
1、請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一遍全文,然后合上書本。讀了課文,深深地刻在你腦海里的,是哪一幅畫面,用筆劃出相關句子來,反復讀讀。
預設有以下幾種可能:
⑴ 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
⑵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⑶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
……
2、反復品讀重點句子,深入咀嚼文字,領會個中情感,感受母親之苦:
第一層次:憑語言的直覺感知,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讀出句子的“像”來。
第二層次:借助文本的補充,豐富學生的感知,讀出句子的“味”來。
⑴ 同學們,如果你們對母親當時的處境有更詳盡的了解,我相信你們對母親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你敏感的心靈會深深地為她感動的。
出示補充文本:
母親是一位臨時工,父親去遙遠的大西北工作,我們5個孩子,全憑母親帶養。母親在一個街道小廠上班,每月工資27元,她每天不吃早飯,帶上半飯盒生高梁米或大餅子,悄無聲息地離開家,每天回家總在七點半左右。 ──節選自梁曉聲《母親》
⑵ 學生自由讀后談感受,充分融入自己的體驗,再讀重點句子。
第三層次:通過重點詞語的想象開掘,立足真實體驗,讀出句子的“情”來。
⑴ 同學們,請再讀讀這些句子,用心體會,哪些詞語像一根根鋼針一般刺著你的心?哪些地方猶如一把小銼子,撕扯著你的心?哪些地方讓你的心沉甸甸的?哪些地方讓你的眼眶濕漉漉的?
⑵ 鎖定重點:
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令你心碎。讀出這種感覺來。
疲憊的眼神告訴你什么?龜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皺皺的毛票說明了什么?褐色的口罩又在訴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