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生:狼牙山五壯士!)
師:聽,他們跳崖時高呼的口號,至今還回蕩在我們耳邊──
(生讀。)
評:在讀中受感染和教育,加深對語言文字的親和力;通過品評朗讀,讓五壯士為革命,為人民勇于獻身的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展現出來。
四、拓展延伸,融入
1、師:五位戰士沒有白白犧牲,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1945年8月15日,經歷了8年抗戰的中國人民終于盼來了勝利的一天──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在中國各地陸續舉行了各降區的受降儀式。歷史會記住: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傷亡3500萬人,這是用血肉筑成的長城,是中國的血肉長城!
2、(起立,敬禮)讓我們懷著崇敬之情,向狼牙山上犧牲的五位烈士,向為抗戰捐軀的無數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悼念!
(播放課件。)
英雄,是人民心中的豐碑,而豐碑,永遠是昭示人們繼續奮斗的路標!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用你認為最能表達你此時感情的方式,表達對烈士們的崇敬之情,可以說一句話,敬一個禮,吟一首詩,唱一首歌。
評: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五、小結
記住這一時刻,記住你們的誓言,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教師評課】
《狼牙山五壯士》是情感型課文。教此類課文,既忌在故事情節上打轉,空泛地進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又忌脫離課文情感線,搞分割式的“語言訓練”,肢解課文。
因此,我設計教學的主要特色就是“務實”,“共振”。
首先,開課伊始,通過講述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探究知識奧秘的興趣。本課的導入,我力求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使學生在了解抗日戰爭中涌現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同時,進一步體會五壯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其次,老師以務實的態度設計教學,采用自主參與,引讀等訓練策略,努力展現訓練過程,以情促讀,以讀,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互涵共振,不追求形式的完美,力求扎實展現語言訓練過程。全課只研究一個問題:課文哪些句子表現了五壯士的英勇壯烈把時間留給語言訓練的評價──學生,讓他們按自己的水平和方式去讀讀,想想,劃劃,說說。
為了達到語言訓練和情感熏陶的互涵共振,我全身心地投入,借助精心設計的電教媒體,努力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入境動情,提高語言訓練質量。如借助放大的彩色燈片,直觀地再現五壯士用石頭猛砸敵人的動人瞬間;精心剪輯的電影五壯士跳崖片段,加上教師的神態姿勢,適當的范讀,渲染了五壯士悲壯跳崖的感人一幕。音樂,畫面,語言,神情和諧順利地營造出與《狼牙山五壯士》相匹配的課堂氣氛,學生入境動情了。他們會為“猛地舉起”石頭的動作而感動;會從“同志們,用石頭砸”中悟到“五壯士要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會從“喜悅”,“昂首挺胸”,“像沖鋒”,“砸碎”等這些詞語里體會到五壯士壯麗的內心世界,英勇豪邁的壯士氣概。學生入境動情了,心口一致,表情朗讀的訓練才會有效,才會既訓練學生語感,記憶積累語言,又發揮情感熏陶作用,加快兒童情感升華的過程。以情促練,學生知道“石頭像雹子一樣……”寫出了“五壯士的仇恨和決心,寫得具體生動,讀起來也很有勁”;知道兩個“帶著”后一個語氣更強,“砸去”要讀重音;這重點句群的朗讀才訓練到位,這五壯士跳崖的一幕才讀得出英雄們的壯烈豪邁,氣壯山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