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教案
五壯士勝利完成任務后,帶著——帶著——昂首挺胸,相繼跳崖。
請你們昂首挺胸,壯烈豪邁地讀讀自己寫的話。
(四)小結升華
誰不珍惜年輕的生命?可是為了人民,為了黨,為了祖國,五壯士毫不憂郁地獻出寶貴的生命。
看來這些英雄的形象壯舉已深深烙印在你們心里了。
讓我們一起帶著崇敬的心情,讀讀這些壯士的名字。記住這些英雄的名字,記住他們為祖國為人民所做的一切。
歷史不會忘記英雄,讓我們記住這悲壯的歷史,做一個堅強不息的中國人。
《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學生生成了這么一個問題:在最后關頭,五壯士為什么不繼續用石頭砸?如果石頭沒了,還可以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這樣還可以多殺幾個敵人,為什么要選擇跳崖呢?
在學生看來,與敵人同歸于盡才能稱得上是壯士,而選擇跳崖好象并不“壯”。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大家研究。因為我在以前的教學中,從來都沒有學生提出過這個問題。也就是大家對英雄們的壯舉從來都沒有懷疑過。既然今天大家對英雄們的壯舉產生了懷疑,何不讓孩子們再仔細閱讀課文,來說說跳崖好還是同歸于盡好?
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9月24日,駐扎在龍門莊、管頭、界安等據點的日寇和偽軍約三千五百多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分九路同時攻打狼牙山。當時隱蔽在狼牙山的我地方黨政機關和群眾有四萬多人,情況十分危急。一團團長邱蔚接報后,決定連夜將機關和群眾轉移出去,只留下七連的一個班在山上堅守,拖住敵人,為這次轉移贏得時間。七連把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六班,六班只剩下五個人。戰士們擊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把敵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懸崖的狼牙山頂峰。敵人再也沒有退路了。五位戰士此時才選擇了跳崖。你認為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有同學說:“此時他們已經把敵人引上了絕路,敵人是上得來下不去,戰士們已經沒必要和他們搏斗了。”有同學說:“跳崖,還有一絲生的希望。萬一跳在水里或被什么東西掛住呢。”有同學說:“我從課文書中知道,葛振林和宋學義真的被掛在樹枝上,被群眾救下后,歷經千辛萬苦,又回到了部隊。”此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是啊,五位戰士,拖住了三千五百多人,打死打傷了不計其數的敵人。掩護了四萬多人的轉移。你能說他們的行為不雄壯嗎?任務完成了,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他們毅然選擇了跳崖,你能說他們的行為不雄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