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拓展閱讀2—抗美援朝戰爭及英雄人物事跡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后長眠于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背景
空前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在當時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
在僅4平方公里的陣地上,“聯合國軍”先后投入6萬人的兵力,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航彈,最多的一天達30萬發。志愿軍也陸續投入兵力4萬余人,發射炮彈40萬發。陣地上草木蕩然無存,巖石構成的山頭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
在這樣的常人難以想象的火海彈雨中,志愿軍能夠打退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火力的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主要原因在于有無數黃繼光這樣的英雄。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戰爭中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12人當中,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就有4人,他們是黃繼光、邱少云、胡修道、孫占元;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功臣和英雄集體。在這種氛圍中,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時刻激勵和感染著參戰的同志們,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
黃繼光雖然入伍僅一年多,但在黨組織的教育以及老戰士們的言傳身教下,很快學到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及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在短時間內成長為一名優秀戰士。關鍵時刻他能舍身堵槍眼,正是人民軍隊培養和黨教育的結果。一些西方軍事家認為,只有弄清楚上甘嶺防線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五十多年來,“上甘嶺”一詞已成為我軍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上甘嶺精神永遠值得發揚光大!
故事
在家鄉當民兵時,黃繼光就曾機智勇敢地抓獲過一名逃亡地主,轟動全村。他從參軍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殺敵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訊員工作,還經常到班里向戰士們學習手榴彈、手雷、自動步槍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連長表揚。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機靈,營長點名調黃繼光到營部當通訊員。
在1952年10月19日那個彈雨紛飛的夜晚,黃繼光跟隨營參謀長指揮六連在上甘嶺進行反擊。當時,營參謀長和連長、指導員焦急萬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敵陣地,一夜的戰果將付諸東流。在緊要關頭,黃繼光挺身而出,與連里兩名通訊員(肖登良、吳三羊)一起請戰。不久,兩名戰友相繼中彈倒下,黃繼光也負了傷。當他爬到離敵人中心火力點十余米時,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顆手雷,只炸塌了半個地堡,敵人的機槍仍在噴出火舌。黃繼光此刻身上已沒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后面的戰友們,借著照明彈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氣壯山河的一幕:黃繼光搖晃著站起身,張開雙臂,向敵機槍射孔撲去……
戰友們沖上“零號”陣地時發現,黃繼光敦實的身軀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著周圍的麻袋,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著敵人的槍口……人們看到,黃繼光的腿已被打斷,身上有七處重傷,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長的血印。可以想見,在最后時刻,黃繼光是以何等堅強的毅力,拖著重傷的身軀,爬到敵人的地堡前,又一躍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