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促進言語和情感同構共生的機制是什么?主要是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言語的實踐的方式很多,本課的教學設計重在體現感悟和運用。感悟是一個整體的感知,是情智交融,是人心與文心的通融,感悟的方式很多,誦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言語和情感的感知活動。運用是言語實踐的本質內涵,是學生調用已有經驗和語言為新的表達服務,用自己新生的言語去感動自己、影響他人的有意義的活動,這種活動能有力地促進學生言語和情感的同構共生。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理解“旮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進行反復研讀、思考,結合上下文體會語句的含義,在交流中不斷完善、升華自己的認識。能感受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
4.初步領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質
教學重點:通過關心群眾碾米和給群眾送茶水等內容,體會毛主席處處為群眾利益著想的思想作風。讓這樣的體會落到實處是本文的難點
教學準備:老師:準備課件
學生:查閱毛主席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緊扣“為人民服務”揭題
1. 出示:為人民服務”(行書板書)
2.認識嗎?(讀)平時在哪看見過?
3.交流
4.知道是誰提出的嗎?(毛主席)
5.他的一生都是奉獻給了他摯愛的百姓,我們尊敬他,今天讓我們要走進花山,走進他的生活小事。出示《毛主席在花山》
6.讀題
7.充滿崇敬之情再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觀其概
1.師:同學們昨天晚上肯定預習了這篇課文,我來考考大家
2.檢查生字詞:
笤帚 碾子 簸箕
山旮旯 夜以繼日
沏茶 舀水 一筒 茶葉 炊事員
①你會讀嗎?
②你們發現了嗎?第一組詞它們都是——?(農村用的工具)
③理解詞語
ⅰ“山旮旯”(順勢介紹花山)
ⅱ“夜以繼日”
a、讀著這個詞,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b、師評:是啊!因為他是主席,這就是——?(板書:特殊位置)
c、指生讀“夜以繼日”(師適當評價激情)
3.讀了這篇文章,你讀懂了課文的哪些內容?(適當板書:請群眾、請喝茶、推碾子)
三、精讀,潛心會文領其意
1.師: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主席的音容笑貌,沒有聽過他鏗鏘有力的聲音,但這篇文章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主席。讓我們走進文本,去細細品位主席的一言一行帶給我們的感動。
2.預設交流:
師引語:孩子們,老師從你們的臉上發現我們都被感動了,讓我們來交流吧
a、毛主席皺了皺眉,把拿起來的香煙又放下。“這怎么行?”他嚴肅地說,“這會影響群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里工作,就影響群眾的生活。”
①你因為什么而感動?
②這怎么行?什么不行?
③誰認為行?理由是什么?
④是啊,他們把主席放在了特殊的位置!
⑤然而主席卻認為不行,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主席的語言、動作、神態上,你也許又有了新的感動?(皺了皺眉、拿起來的香煙又放下、嚴肅)穿插感悟讀
⑥在香煙拿起又放下的一剎那,主席想到了什么?
⑦交流感悟讀
(師評價語:ⅰ、多么真實的想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