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目標可以落實多少——《草帽計》第二課時有感
第一課時上得較順手,所以為第二課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伊始,我就單刀直入,“本文是為了寫什么的?”學生們毫不猶豫地回答:“賀龍的智謀。”“那我們繼續讀文,看看是不是寫賀龍怎樣安排士兵,又怎樣做埋伏的?杜文,知道在那個段落中嗎?”“第二自然段”“好,讀一讀,找到并給大家讀一讀”是幾秒鐘過去了,幾只小手舉起來,“老師,我發現寫賀龍的內容就只有兩行。”讀文,又找了一位同學,也讀了這兩行,“文中寫賀龍的智謀就這兩行,請同學們想想,對比一下。”“賀龍下命令丟掉草帽,和繞過一座山觀察了地形,下達了命令,有什么好的?好在哪兒?為什么?”學生們在進行了對比中,了解賀龍同志對地形的分析,才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體會到他的機智和果斷。完成了句的目標還不夠,對于詞匯的理解,使學生們對于白匪軍的劣行及對紅軍戰士的紀律的嚴明,同時產生了鄙視和崇敬之情,體會到白匪軍的滿足一己之利的私心,和紅軍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嚴明。從對比中理解詞語的意思,讓學生們受益匪淺。詞匯的目標完成了之后,對于人物的特點,作者是怎樣給我們展現出來的,學生們抓住了“神機妙算”,可一問到賀龍的“神”體現在哪兒?學生又有些啞然了。
課后反思學生對于有形的東西,理解上還是很到位的,但只要轉變了角度,就有些不知所措了,看來對于學生的訓練還要從多角度去入手,這樣的課堂才會是學生們所需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會對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樣的課堂才會讓學生們有所得;這樣的課堂才會落實教者更多的教學思想,從而達到更多的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