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設計
課 題
7、神奇的克隆
教時
2課時
日期
09年 3月
一、教學目標:
1、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結合文章內容,正確地說出克隆技術“神奇”在哪里。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克隆技術的神奇,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暢想科學、探索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說起“克隆”,這可是個近十多年來出現的新名詞,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無性繁殖”。課文《神奇的克隆》就是一篇介紹這方面知識的科普說明文。課文開頭以《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能快速地“復制”自己為例,形象地告訴我們什么是克隆,接著科學地給克隆下定義,然后從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個方面來介紹,最后介紹克隆技術是怎樣造福于人類的。
2、學生實際:本篇課文學生應該很感興趣。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一條主線應是“什么是克隆?克隆技術的神奇表現在哪里?”原先這課的課題還是《克隆之謎》,現在改成了《神奇的克隆》。我想這不會是一個隨便的變動,以找出體現克隆技術“神奇”的句段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引領學生去讀課文,將會很有效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帶領學生品讀他們找出來的重點句段,特別是要反復品味其中最能表現克隆技術“神奇”的字詞。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作為語文課文,當然不是從“純技術”這一角度來探討,而是用美妙的文字來詮釋這個“奇妙”。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中生字新詞的意思。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能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克隆技術。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小積累
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這是科學家們的巨大貢獻,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