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茉莉教學反思
(一學生描述,用了三個詞)
師:詞語在運用中才能會用,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還能說嗎?
(生用上了平淡無奇、潔白純凈、詩意)
師: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更豐富一些。
(生用上了四個詞語,師表揚)
師:能說兩句話嗎?
(學生反應不積極,沉默了一會)
師:只要開口說話,老師就高興。
生:潔白純凈的茉莉,平淡無奇,但散發出縷縷幽香……
師:說的好,學課文時可以看到很多詞語,我們不但會記,還要會用,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反思:
一是讓學生會讀文中的重點詞語,二是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理解詞語包含的意思的同時學習運用。這兩種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要求之中,體現著濃濃的語文味。嘗試了知道,學生現場反應和自己的預想是相同的。一是因為學生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對課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時經常給學生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才能很好理解這次的意圖。難怪有人說,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程度。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運用中,更深層次品味語言,培養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
三、適時進行學法指導。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很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朗讀、寫批注、讀中感悟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象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時,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于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華。
從知道要上評優課開始,我就醞釀著,準備著,想著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我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搜索別人先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后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閱讀原文,解讀教學參考書,欣賞教學配套課件,動筆撰寫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課時時,我再讀教案,感覺一直關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沒有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考慮,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著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著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里。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