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文字見畫面 彰顯人文識精神——《諾貝爾》(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江蘇省姜堰市王石中心小學 陳晚林 225501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強調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立足工具,弘揚人文” 需要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品味語言、咀嚼文字、體驗情感。本節課旨在捕捉課文的關鍵句段及靈動字詞,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品味,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以語言訓練為基礎,將“工具”落實到位,讓“人文”潤物無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呈現整體,突出重點畫面。
朗讀下面兩組詞語,并試用這幾個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劈山筑路 打通隧道 開鑿礦井 艱苦勞動
液體炸油 固體炸藥 引爆裝置 突出發明
重點讀第二行詞語,看看這幾個詞語告訴我們什么?(諾貝爾發明炸藥的歷程)
[閱讀教學從整體入手,抓詞串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事情順序,同時凸顯諾貝爾發明炸藥歷程的重點內容。]
二、品詞析句,揣摩見畫,感受科學精神。
第一版塊:扣中心詞,初步感受科學情懷。
1、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為什么說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他是怎樣投入他的整個生命的?
(自讀3—9自然段。)
2、科學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在科學的險峰上不斷攀登。在研制炸藥的過程中他遇到了重重艱難和險阻,但他
(板書、引讀、理解中心詞“毫不氣餒”,初步感受諾貝爾不怕困難的科學情懷)
第二版塊:析關鍵句,深切感觸科學歷程。
1、在研制炸藥的艱苦歷程中,諾貝爾經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但他 (引讀“毫不氣餒”)。那么,諾貝爾經受了怎樣的困難,忍受了怎樣的痛苦?
品析重點句一。
1864年6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諾貝爾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但諾貝爾毫不氣餒。
實驗室成為灰燼,弟弟炸死,父親炸傷,此時,他的內心是多么的痛楚,眼前不禁浮現出那數不盡的往事:
實驗室有 ,在這里有我們一家的 ,而如今 。
(引導學生想象情景,練習說話,體會諾貝爾的內心痛苦)
面對沉重的打擊,諾貝爾 (引讀“毫不氣餒”后,學生整體讀課文第6自然段,感悟諾貝爾的頑強精神)
2、實驗室的毀滅,親人的傷亡,鄰居的反對,甚至政府的禁止沒有能阻止諾貝爾進行科學研究的步伐,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躲在一條船上繼續研究,他又克服了哪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