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文字見畫面 彰顯人文識精神——《諾貝爾》(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品讀重點句二。
在朋友的幫助下,諾貝爾租了一條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馬拉倫湖上搞實驗。經過四個年頭幾百次的失敗,到1867年的秋天,終于制造出能夠安全運輸的固體炸藥——黃色炸藥。
四個年頭四五十個月,一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諾貝爾就在租用的船上從清晨到深夜,從春夏到秋冬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進行著科學實驗。
(學生再讀重點句二)
四年來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已無法記起,但一次失敗了,他 (引讀“毫不氣餒”),又一次失敗了,他 (引讀“毫不氣餒”),十次失敗了,他 (引讀“毫不氣餒”),一百次失敗了,他 (引讀“毫不氣餒”),三百次失敗了,他還是 (引讀“毫不氣餒”),五百次失敗了,他仍然 (引讀“毫不氣餒”)……終于他研制成功了固體炸藥。
(學生整體讀第7自然段,感悟諾貝爾的奮斗精神)
3、對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來說,創造發明是永無止境的。固體炸藥的成功發明,并沒有讓諾貝爾停滯,他繼續不斷地加緊實驗,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藥,為此他又經受了怎樣的困難和痛苦?
品味重點句三。
突然,一個滿身鮮血的中年人沖出濃煙,高舉雙手呼喊著:“成功了!成功了!”
又一次實驗,諾貝爾點燃了導火線,炸藥了,人們擔心著諾貝爾的生命安危,而諾貝爾卻異常高興,為什么?
(讀重點句三,體會諾貝爾的高興)
此時的諾貝爾是什么樣子?他的頭,他的臉,他的手,他的腳會可能被炸成什么樣子?
(學生想象情境后再讀重點句三,體會諾貝爾的傷痛)
諾貝爾被炸得遍體鱗傷,然而肉體的痛苦卻無法遮擋他內心的快樂,因為他成功了,他是多么的高興。(學生整體讀第8、9自然段,感悟諾貝爾的獻身精神。)
[品析文本才能將文本真正讀透、讀深、讀廣。這里,抓重點句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本語言,再現形象,并進行創造性說寫訓練。這一過程是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在細節的想象中,在反復的誦讀中,在不停的追問中走進文本內涵,走進人物內心,使諾貝爾的形象逐漸豐滿靈動,精神逐漸鮮活深刻,實現工具與人文的水乳交融。]
第三版塊:讀重點段,整體感悟科學精神。
無數次的失敗再爬起,無數次的淚水再擦干,諾貝爾 (再次引讀“毫不氣餒”),他憑借著頑強拼搏勇于獻身的科學精神,在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再讀課文第3—9自然段。
(學生自讀重點段,整體感知諾貝爾的科學精神。)
[這一環節從中心詞入手,抓關鍵句深入,最后回歸整體,讀有層次,有中心,有坡度,刪枝去葉,凸現重點,一讀有一得。]
三、凸顯品德,彰顯人文,升華情感體驗。
1、諾貝爾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后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掖后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這就是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諾貝爾獎》,再讀第一、二、十自然段你會有什么新的感受?
(學生自讀這三個自然段)
[三個自然段的再次品讀,學生對諾貝爾有更深的認識。諾貝爾不斷攀登的科學精神和無私奉獻構成了他偉大人格,學生在充分感受諾貝爾科學精神后,再讀無私奉獻,心靈又一次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