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在教學《成語故事》的時候,感覺是游離的,說不來哪里不對勁,但就是隔在了課堂之外,走不進學生中去。回想這堂課,也許最大的問題就是重點不突出,三個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課,耗時太長,語言訓練的點太多,結(jié)果反而什么目標都沒有很好的實現(xiàn)。我總覺得這樣的課堂像是一個掛滿配飾的人,只聽得叮叮當當?shù)仨懀瑓s沒有美感可言。像這一類課文,到底主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應(yīng)該通過何種方式解決,三個故事應(yīng)該如何很好地串起來,讓學生認識體裁的特點,得到學法的指導(dǎo),產(chǎn)生閱讀更多更多故事的沖動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點。
《成語故事》教后反思
語文教學是促進學生思維和訓練語言表達的過程,課堂上要留有學生練筆的機會。這篇課文中的三則成語故事都短小精煉,理解內(nèi)容不成問題,因此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練筆。《自相矛盾》中讓學生作為圍觀者說出自己的心聲,《濫竽充數(shù)》中讓學生勸勸南郭先生,并設(shè)想故事的續(xù)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為課后續(xù)寫的練習作鋪墊,《畫龍點睛》則讓學生為自己曾經(jīng)的一篇習作《笑聲》寫一兩句點睛之筆。這樣的課堂使學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達的時空,從學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們的進步。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不知是長假綜合癥,還是這課教學拖得太長,我總覺得這課上得比較累,作業(yè)理得累。印象比較深刻地是濫竽充數(shù)的造句,它有兩個引申義,學生得學會用不同的意思來說個句子,其實在理解上學生是不成問題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句子“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就是他濫竽充數(shù)的表現(xiàn),問到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你碰到這樣的人嗎?學生說有,就想玩魔方,不會的裝模作樣在那轉(zhuǎn),怎么也不會,可是當正式的以此情況為例用上濫竽充數(shù)說話就說不成了,羅嗦地將這種情況一說,然后來了一句“她就是濫竽充數(shù)的人”,不夠簡潔,其實范例在文中,剛才還反復(fù)的讀、感悟呢,怎么自己說時就不學學呢!用第二種意思說話也一樣。哎,我覺得學生學以致用還不夠靈活,或者在這方面缺少一根筋,斷然的將學課文與運用表達分開了,看來在此得多花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