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由三個成語故事組成。它們都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都是將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內容,再感悟哲理的順序進行,方法就單一了,學生容易對課文失去新鮮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時,我選用了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
學習《自相矛盾》,先讓學生看圖、讀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導朗讀“夸口”的語氣,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并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接著展開想象: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怎樣想?又會怎樣說?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
學習《濫竽充數》,讓學生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引導他們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通過比較三個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飸饑鴷r,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從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夠混的原因,再讀“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所以最后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礎上,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知道了什么。
學習《畫龍點睛》,則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提問:(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3)“點睛”的結果怎樣?逐題討論,指導朗讀;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中所講的三個成語故事,大多數同學都聽過,而且對故事中所蘊涵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像這樣的課文怎么教呢,一則一則講下來,好像太單調了,一起講的話,又很難處理,怕顯得雜亂無章。后來想到小組合作學習。但學習些什么呢,哪些是應該在課堂上講一講的呢?
通過對這三則故事的閱讀,我覺得應抓住每則故事的特點來定學習內容!蹲韵嗝堋肥峭ㄟ^對話敘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學生的對話朗讀,要求學生把那個楚國人自賣自夸的語氣給讀出來,并且在小組匯報時能爭取不看書表演,并請學生上臺表演,把他們所體會到的感覺,表演出來,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笑聲中學習課文,理解課文!稙E竽充數》這個故事朗讀上沒什么特別,是用敘述的口吻來講的,但南郭先生這個人的心理想法,沒寫出來,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對這個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針對這個故事我設計了三次寫話,一是寫寫南郭先生準備混進去時的想法,二是寫寫他拿到俸祿時的想法;三是寫寫南郭先生逃走時的想法!懂孆堻c睛》這個故事沒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寫上很生動,所以首先要求學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讀,另外游客們驚嘆不已,這個地方有一個空白,可以請學生通過完成這個填空練習,來感受張僧繇繪畫技藝的高超。
課堂上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感興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們就分頭學了起來,每個同學都很投入,每個小組都很認真。
在匯報交流時,學生表現超出了你的想象。在表演《自相矛盾》的時候,楚國人夸張的語氣,學生都能演出來。特別是有的小組,在表演時用筆作矛,用書本作盾,表演得活靈活現。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在《濫竽充數》交流時,學生寫的語言也是豐富多彩,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