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三個故事就是這樣結束的,雖然我的這種教學缺少理論的支撐,但我想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朗讀能力都得到鍛煉了,課文內容學生也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也懂了。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由《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三則故事組成。這一篇課文不是我主備,故對教材思考不深入。執教前一天晚上,我打開書又一次讀起了這三篇以前早就熟悉的故事。
這三則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孩子們很喜歡閱讀,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對于這三則成語故事的內容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或者學生們自己早就閱讀過,或者聽家長講過,故事情節肯定在課堂上吸引不了學生,如果一味把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作為教學目的,也有可能成為一節說理教育課,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地聽教師說教。于是我決定在課堂上采取如下方式:
1.三則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表揚或譏諷誰?這個人錯(好)在什么地方?
2.換位思考談看法。如果你是(這位賣矛又賣盾的人,你會怎樣做?如果你是南郭先生,你會怎么做?你其中的一位觀眾,看到經張僧繇點睛后的龍飛了起來,你會怎樣贊嘆他?)
3.聯系實際表觀點。學完《自相矛盾》后問,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學完《濫竽充數》后問,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4.積累內化會運用。在學生聯系實際理解成語意思后,在讓學生用上這幾個成語說一句話。
課上我按照這樣的步驟去教學,課堂效率特別高,只一節課把三則故事都都學了,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發言還是很熱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