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精選12篇)
成語故事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講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加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3、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教學重點:
抓住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幫助學生理解成語的比喻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填字成詞。
自相( )盾畫龍點( ) ( ) ( )充數張口( )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請學生朗讀“夸口”的語氣。要求讀得語氣很夸張,把那種當眾吆喝、自賣自夸的語氣形象地讀出來。
3、結合插圖,以替換詞語和句子的方式來理解、感悟“張口結舌”。將原句改成“那個楚國人------------------,回答不上來了”請學生填空。有進行一段話的描寫的,如“那個楚國人急得滿頭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來。”也有學生是以替換詞語的方式來進行的,他們會分別將“目瞪口呆”、“慌慌張張”、“啞口無言”、“吞吞吐吐”等詞語放進原句來理解!這樣,那個楚國人狼狽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現出來了!“自相矛盾”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
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①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②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③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分類布置作業:
(一)基礎題:
1、朗讀課文。
2、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戰題
1、繪聲繪色講故事,豐滿人物形象。提示:可補充以下幾點: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進吹竽隊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祿后,有什么舉動,會怎么想?
(3)當齊泯王要求單獨吹奏時,他是怎樣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創編故事,挑戰自我。提示:
(1)講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畫人物細致、具體。
(3)題目自擬如:《南郭先生“失業”記》、《下崗后的南郭先生》等。
[1] [2] [3] 下一頁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課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
⑴輕讀課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讀生字,記住字音,字形。
⑶朗讀課文,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⑷畫出不理解的詞。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⑴出示生字詞(幻燈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錯。
⑶文中哪些詞不理解。
⑷指名讀課文。
三、指名書寫。
四、布置作業。
抄寫生字,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
1、認讀生字詞。
2、填詞。
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張口(結)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
2、討論:“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張口結舌”的意思。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
3、聯系實際說說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
三、精讀《濫竽充數》。
1、查字典:濫、竽、充、數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呢?
4、朗讀課文。
四、精讀《畫龍點睛》。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⑴張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⑵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了?
⑶“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五、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書設計
6、成語故事三則
自相矛盾 夸口 張口結舌
濫竽充數 得俸祿 逃走了
畫龍點睛 點睛 飛走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一、導航臺
課文主要內容及寓意導讀
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你一定學會了不少成語。其實一個成語就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神話傳說,還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可笑之事……但它們都借助這些故事,向人們傳達著豐富的含義。你能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成語故事嗎?
課文《成語故事三則》,又向同學們講述了三則精彩而有趣的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現在就讓我們讀一讀,看看這些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樣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時存在,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后相抵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后來齊泯王繼位,喜歡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卻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梁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二、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成語是一個王國,是一個大千世界。學習成語,不僅能讓我們懂得很多的知識、道理,而且能增加我們的語言積累,為我們的習作增添色彩。同學們如果有時間,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讀一些成語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語小報,那會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關成語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有關成語的趣味題目,當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據成語想一些題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報設計成什么樣兒,給小報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可以叫《成語王國》、《成語大沖浪》、《成語碰碰車》等等;最后開始制作。)
附:課后習題4提示:
(1)總是--我特別喜歡看課外書,一到星期天,我總是拉著媽媽去書店買書。
(2)不要……而要……--老師經常對我們說:"學習上不要偷懶,而要勤奮。"
課后練習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湊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卻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
畫龍點睛: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三、萬花筒:
相關資料
1、古文欣賞
你讀過用文言文寫的"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的故事嗎?這里就有,對照著課文,看一看能不能讀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注釋]
鬻(y):賣。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
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像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lǐn):糧食倉庫。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荒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這見在。
[注釋]
武帝:梁武帝蕭衍(yǎn)
僧繇:即張僧繇,精肖像,善畫龍。
2、成語故事欣賞
讀了三則成語故事,是不是覺得成語故事特別有意思,肯定還想讀是吧。這里選了幾則,趕快讀一讀吧!
杯弓蛇影
晉朝淯(y)陽有個當官的名叫樂廣,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個朋友常到他家來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長時間,不見那個朋友來家作客了。樂廣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門后,只見朋友臥在病床上,樣子很憔悴,便關心地問道:"你怎么病得這樣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氣無力地回答說:"前次去你家作客,剛端著酒杯喝酒時,見杯中有條蛇,心中十分厭惡。可是當時有好幾個朋友在座,不便說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著頭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總覺得惡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樂廣覺得奇怪,想來想去,終于記起他家墻上掛有一張弓。他料想這位朋友所說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罷朋友,樂廣歸家。為了醫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當他把那位朋友請來時,樂廣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滿滿的一杯酒,恭敬地請客人喝。那朋友連連擺手說:"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墻上的弓說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頭舒展,疾病頓時痊愈。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茅塞頓開
戰國時候,有個人名叫高子,開初他在孟子那里學習,可是過了不久便半途而廢到別處學技藝去了。
孟子知道這事后,認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對高子說:"山間小路經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沒有人走,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聽了有所領悟地說:"老師,今后我一定專心致志地學習,決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說:"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動了。"
后來人們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竅不開。如果心竅突然開了,就叫"茅塞頓開",并用"茅塞頓開"形容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頓: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個畫家名叫文同,子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寶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時考上進士,后來做司封員外郎。他不但能詩能文,而且長于繪畫。在他的繪畫中尤長于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人們極為贊賞。他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據說為了畫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仔細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變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蕭條時的各種姿態,因而對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識。當他提筆畫竹時,心中早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正因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畫出生動逼真的竹子來。
他的朋友晁補之十分佩服他這種作畫精神,便在文中贊揚文與可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后來人們把"胸中有成竹"簡縮為"胸有成竹",用來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準備,心中有譜,臨事不慌,十分沉著。"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漢代雖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國土很小,只有一個縣那么大,而且出產不多。可是夜郎的國王卻很驕傲,自以為他統治的國家是很大、很富裕的。當漢朝派使臣去訪問他時,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孰與我大?"
后來人們稱夜郎王這種行為叫"夜郎自大",用來比喻眼光短淺、見識貧乏卻又自高自大。
上一頁 [1] [2] [3]
成語故事 篇2
作者:宗陽春 發表時間:2004-4-29 閱讀次數:15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
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
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教學難點 :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二教時
第 一 教 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 戳穿 演奏 腮幫 俸祿 濫竽充數 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 ”,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 二 教 時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完成作業 。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生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
2.填字成詞。
自相( )盾 畫龍點( ) ( )( )充數 張口( )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 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 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3. 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語故事 篇3
8成語故事三則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課文中的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成語中的人物形象,從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講清成語故事中精辟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3.加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2.出示自學要求:
(1)正確地認讀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生自學課文。
4.檢查自學效果。
(1)生字詞正音。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理解詞語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幫俸祿
(3)指名讀課文,結合正音。
(三)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2.憑借課文中的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3.會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誰在說大話呢?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3.“張中結舌”什么意思呢?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意思嗎?
4.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讀《濫竽充數》
1.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四個字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么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3.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竽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1)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2)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3)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讀一讀,比較:這三個句子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4.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竽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5.這句話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6.他后來怎么又裝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是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 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1)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1)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的?所以人們覺得怎樣?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4)讀這則故事時節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5)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真的騰空而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
成語故事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教學難點 :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二教時
板書設計 :
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三則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第一教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完成作業 。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生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
2.填字成詞。
自相( )盾畫龍點( ) ( )充數張口( )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語故事 篇5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教學重點:1、抓住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教學時間: 2課時第一課時10月8日(總第 30 課時)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詞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學重點:1、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達成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激發興趣,了解成語1讓學生說成語。2什么樣的詞語稱為成語,說說自己掌握的成語,交流,初步了解成語特征。讀三則成語的題目。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讀通課文1.布置課內自學,巡視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相機正音,疏通句子。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 分小節讀文。三、再讀課文了解三個成語故事 引導講述三個故事什么時候的事?主人翁是誰?干什么?結果怎樣?根據提示先自己練習,把故事講具體講完整。四、字詞學習鞏固字詞,正確書寫1,出示生字表中的字。2,出示第三題詞語。讀字詞 看清“矛、楚”的字形五、布置作業1、朗讀課文。2、寫詞語。3、寫出三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 第二課時10月9日(總第 31課時)教學目標:1、精讀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三個成語的意思。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2、會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3、 背誦《畫龍點睛》。教學重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教學過程:1、復習字詞鞏固字詞1,出示詞語2,填字成詞 自相( )( )畫龍( )睛( )( )充數張( )結舌 驚嘆不( )讀詞 口答二、精讀故事 1,《自相矛盾》 2,學習《濫竽充數》 3,學習《畫龍點睛》 學習造句 三、布置作業引導感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成語的意思 會用指定詞語造句 1,書“戳” 引導讀文:文中寫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利用插圖認識:矛、盾 2,那個人是怎么推銷他的矛盾的?結果又怎么樣呢? 4,引導理解意思 5,加深感悟 1,板書“竽”幫助區別濫的多和劣意思2,引導質疑并歸納成:誰是濫竽,為什么充數,為什么能充數,充數的結果如何?3,讀文自牾在學生交流為什么能充數時引導從南郭先生和齊宣王二方面回答。4.理解意思 1,板題故事的主人翁是誰? 2,引導感悟 他是怎樣畫龍的? 他是怎樣點睛的? 游客們的前后反應怎樣?點睛的結果? 出示相關詞語 1,——總是——-----不要---而要—2,收集成語故事并講故事, 組詞說說“戳穿”的意思讀文認識 “ 矛、盾”為兵器,以及它們的作用。思考:如果矛戳穿盾、戳不穿盾 說明什么。從矛盾兩方面說。感悟:怎么推銷矛的: 抓住“夸口”通過表演讀好他的話。 同法學習怎么推銷盾的,結果呢,讀文,看圖感悟其狼狽,抓住“張口結舌”想想為什么至此,你想對那個人說什么?你的生活中有過同樣的情況嗎?朗讀課文。 認識字形,看圖認識竽用竽組詞 質疑 自主閱讀思考交流 你是南郭先生的朋友的話,你會怎樣對他說?你又會怎樣對齊宣王說?你又會怎樣告戒自己?朗讀課文。 讀題 讀文畫出寫龍的句子讀體會他的畫技。讀點睛句抓住“輕輕一點”體會 抓住游客三處反應體會 讀句師讀點句省讀結果句。你是游客你會對畫家說些什么?說說對畫龍點睛的理解。讀課文。 讀句子試造 板書設計:盾:都戳不穿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矛:都戳得穿 濫——裝——逃 話——點——飛自相矛盾 不信——佩服教學反思: 提高學生提煉語言能力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有這么幾種方法:課題擴展法、問題綜合法、段意合并法和要素歸納法。課題擴展法是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課文的題目直接點出了主要內容,這就可以根據課題擴展,把課題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來了。問題綜合法通常是要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閱讀課文,提幾個要害問題。第二步再把答案連貫起來,即可概括出主要內容,但要注意提出的問題要準確,必須抓住作者的思路,緊扣全文的重點。段意合并的方法是抓文章主要內容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將各段段意恰當地聯結起來,進一步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內容決不是各段段意的簡單相加,概括時,要引導學生統觀全文,區別重點段和非重點段,段意連接時,要有詳有略,有的甚至要舍去,在表述上也應注意意思的融合,語句的通順,語氣的連貫。要素歸納法是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一般都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能夠弄清楚這幾個要素,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抓住了。 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分化較大,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用老師多指導,就能較為準確地把課文內容大意說清楚,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需要教師翻來覆去多指導,因此這節課我重點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能抓住重點,并讓能力強的學生做示范,帶動能力弱的學生學會概括文章內容。我以課后練習2中的《濫竽充數》為例,指名讓學生讀了幾遍,并讓學生進行討論,這篇寓言故事是用什么方法進行概括的?很明顯這是用了段意合并的方法進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縱觀其余兩篇寓言,也是如此,因此讓學生用這種方法進行概括另外兩篇文章。
成語故事 篇6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主要由三個成語故事組成。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適合兒童閱讀。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注意:要加強朗讀訓練;要引到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成語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作包含的意思。
本篇課文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一個成語故事會,講講自己所知道的成語故事。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辦一期關于成語故事的手抄報。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11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難點:引導學生感受成語中的人物形象,從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對策:給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的時間。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板書:8、成語故事)
二、初讀指導
1.學生自讀課文。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時間允許的話,學完第一則成語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用“總是”、“不是…而是…”造句。
2、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弄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難點: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對策: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成語學習的探究之中。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 詞語。
2、 填字成詞。
自相( )盾 畫龍點( ) ( )( )充數 張口( )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
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這句話讀出什么語氣?(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學《畫龍點睛》
1、讓學生自己閱讀這則成語故事,想想:自己讀了以后會有什么想法?
2、學完之后,請學生交流收獲。相機討論:
(1)張僧繇畫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問什么又給龍點上眼睛?
(3)結果怎樣?
(4)交流、朗讀:
描寫點睛前龍的逼真形態的語句。
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讀。體會張僧繇畫龍技藝的高超。
(6)思考:
張僧繇畫的龍真的騰空而去,游客會說些什么呢?
(在想象討論中,說話訓練中領悟故事的寓意)
3、 再讀課文。讀出感情變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誦課文。
五、作業。
1、用“總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誦《畫龍點睛》
3、尋找其他的成語故事,準備下次交流。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具體說說“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形象地感知寓意。
2、交流其他的一些成語故事,并且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難點:扣住成語故事中精辟的內涵,會用典型的事例來加以詮釋。
對策: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教學準備:學生事先的資料準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默寫詞語:
騰空 墻角 張口結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韻 畫龍點睛 驚嘆不已
二、再談成語故事
1、上次學習的三個成語故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讀了以后獲得了哪些啟發?
2、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請大家來交流一下。
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啟發、交流。
指名交流,點評。
三、成語故事會
1、昨天讓學生進行了成語故事的搜集,大家準備好了嗎?
2、請在小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請代表上臺來講。
3、談談其中某個成語故事帶給你的思考。
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杯弓蛇影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板書設計:
戳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 ---------- 盾 張口結舌
戳不穿
濫竽充數:總是 一樣的俸祿 裝
不要……而要…… 溜
畫龍點睛: 奇怪——不信——佩服
[課前思考15]
早在三天前我就讓學生預習《成語故事》,今天我一說明天要學習了,孩子們都興奮地叫起來:“哦,太好了!”咦?怎么興趣那么濃厚?一問,原來他們可喜歡表演了,紛紛表示學習了故事后就可以排演課本劇。看來,這些小家伙一定都羨慕班上那兩位表演課本劇的同學,也想過過癮了!
因此,在第一課時中,我要讓學生反復讀故事,感知課文內容,知道每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把故事讀通讀順讀流利。引導學生精讀《自相矛盾》,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課時中,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成語故事的方法,和學生一起學習,適當指導;然后讓學生自學第三則故事。接著,告訴學生要準備排演課本劇,讓學生說說應該注意些什么,進行小結:一要熟知課文主要內容;二要注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等。學生自選一則在小組內練習講故事并進行表演,然后在班上表演。
第三課時中,對字詞等進行復習,并指導造句,背誦《畫龍點睛》,說說三個成語的意思。讓學生開個成語故事會。(按照蔡老師的設計來進行。)
成語故事會
1、昨天讓學生進行了成語故事的搜集,大家準備好了嗎?
2、請在小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請代表上臺來講。
3、談談其中某個成語故事帶給你的思考。
課前思考:
本課需要積累的東西很多,所以一定要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把更多的時間放給學生去讀成語,寓言,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悟,能在生活中運用它們,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體現出語言的強大工具性作用吧。
過對這三則故事的閱讀,我覺得應抓住每則故事的特點來定學習內容。
《自相矛盾》是通過對話敘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學生的對話朗讀,要求學生把那個楚國人自賣自夸的語氣給讀出來,并且在小組匯報時能爭取不看書表演。
《濫竽充數》這個故事朗讀上沒什么特別,是用敘述的口吻來講的,但南郭先生這個人的心理想法,沒寫出來,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對這個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針對這個故事我設計了三次寫話,一是寫寫南郭先生準備混進去時的想法,二是寫寫他拿到俸祿時的想法;三是寫寫南郭先生逃走時的想法。
《畫龍點睛》這個故事沒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寫上很生動,所以首先要求學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讀,另外游客們驚嘆不已,這個地方有一個空白,可以請學生說說這時的游客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重點是抓住語言、神情。來感受張僧繇繪畫技藝的高超。
寓言故事與成語故事怎么區別
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什么是成語?成語的特點和來源?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它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容。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故事包容了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
課前思考:
成語故事中有三個寓言故事,編者的側重點在第三個故事《畫龍點睛》。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理解題中的“睛”和“點睛”。接著引導學生朗讀,比較點睛前后龍的不同形態,扣住文中的詞語引導體會,點睛前的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不能游動;點睛后的龍在烏云密布、電閃雷鳴中騰空飛去,從而可體會到其點睛之筆的神奇。在這基礎上,讓學生圍繞“游客看到點睛之后的龍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展開想象和討論,領悟故事的寓意。最后,學生熟讀并背誦這則成語故事。
[教學反思13]
《成語故事三則》這篇課文中所講的三個成語故事,大多數同學都聽過,而且對故事中所蘊涵的道理也很好理解。通過對這三則故事的閱讀,我覺得應抓住每則故事的特點來定學習內容。《自相矛盾》是通過對話敘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學生的對話朗讀,要求學生把那個楚國人自賣自夸的語氣給讀出來,并且在小組匯報時能爭取不看書表演。在匯報交流時,學生表現超出了你的想象。在表演《自相矛盾》的時候,楚國人夸張的語氣,學生都能演出來。特別是有的小組,在表演時用米尺作矛,用小黑板作盾,表演得活靈活現,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濫竽充數》這個故事朗讀上沒什么特別,是用敘述的口吻來講的,學生對這個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學后認真朗讀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根據“濫竽充數”的兩個不同意思來說說生活中的故事,學生講了很多故事,進一步理解了故事的涵義。
《畫龍點睛》這個故事沒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寫上很生動,所以首先要求學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讀,另外游客們驚嘆不已,這個地方有一個空白,可以請學生通過完成這個填空練習,來感受張僧繇繪畫技藝的高超。
三個故事就是這樣結束的,雖然我的這種教學缺少理論的支撐,但我想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朗讀能力都得到鍛煉了,課文內容學生也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也懂了。
本課的教學只安排了兩課時,可惜課堂上來不及舉行小小成語故事會了,我讓學生搜集“來自語言故事、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的成語”并精心準備一個故事,在第三課時中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三則》第一課時除疏通課文之外,還學習了第一則成語《自相矛盾》。
一、讀
指導學生讀出賣矛之人的夸口,由學生自己讀,再指名讀,到齊讀,讀出一個“夸口”
二、做
抓住“張口結舌”,討論張口結舌的原因,做一做張口結舌
三、寫
如果你是圍觀的人,看到賣矛之人張口結舌的樣子,你會說點什么?借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講述的道理。
四、演
本則故事比較簡短,適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請學生演一演,并把寫的話也添上。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故事的內容。
教學反思:
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敘述,但是在表現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著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夸口”以及言語前后抵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 “濫竽充數”的結果,如“噴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后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這樣一來,本課的訓練點就找到了。抓住訓練點進行有效的訓練,學生的學習興奮點自然會被激發出來。
首先朗讀方面,對于這樣短小直白的文章,五年級學生不難做到正確、流利,但對于人物語言、動作的朗讀卻因為缺乏深層解讀而顯得蒼白,那么第一個學習起點就是在學生通過預習做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近文本,把書讀得“立起來”,讓人物形象活起來。其次,雖然課前學生都能說出三個成語的意思,但這樣的知識來源,要么源于前一天晚上預習時把詞典的解釋背下來;要么源于過去在生活中獲得的一知半解的認識,并未在他們的心靈里產生真正的共鳴和感悟。因此,第二個學習起點應該是在學生初步了解成語意思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走近文本,與人物對話,從而獲得一次心靈的體驗。
如在教學《濫竽充數》時緊緊抓住文中的兩個動詞 “混”和“逃”,引導學生走近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從而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道德認識,使成語蘊含的意義迎刃而解,昭然若揭。這樣的習得比僅從詞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來得更深刻,也更豐富。
但在學生中的作業中發現用濫竽充數的兩種意思造句,做得并不盡人意,說明課上的講解不到位,或者是學生缺乏用這個成語的經驗。
教學反思:
三則短小的成語故事,學生讀來覺得很有情趣,很受啟發。回顧課堂教學,主要采用了這樣的發式來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深度。
1、三則成語故事主要是表揚或譏諷誰?為什么會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學生明白了故事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
2、三則成語故事中,主要抓住哪個字來表達深刻道理的?學生通過仔細揣摩文字,明白了文中“夸”、“混”、“點”字在三則成語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緊扣上述提到的三個字。讓學生進行感悟后的表達,指導讀好楚國人的“夸口”,讀好南郭先生“混”的模樣,讀好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這樣文章的重點凸現了,寓意也就隨之顯現出來。
成語故事 篇7
(第二課時)
泰興市大生鎮中心小學袁向軍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體會南郭先生的人物個性。
2、以學生的朗讀文中的語言體會出寓言的含義。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含義: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成語故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們還記得嗎?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回答非常好,我們說話、做事切不可矛盾,這就是農村中有一句俗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成語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另外兩則成語故事。
二、學習《濫竽充數》:
板書:濫竽充數
師:這一則寓言故事,同學們有沒有看過,誰能向大家說說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內容。
2、師質疑:南郭先生為什么開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俸祿。
于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單獨吹。
1、分析句子
2、進行造句
……總是……
……不要……而要……
師:正因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實南郭先生的逃走給人留下很多啟示,你想其他吹竽人會從中明白點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們來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說什么,南郭先生又會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還有沒有濫竽充數的現在呢,你就這詞明白了什么?
3、教師小結。
三、學習《畫龍點睛》
板書:畫龍
看課文,了解誰“畫龍”,畫得如何。
1、學生瀏覽課文,讀句子。板書:奇怪
2、師:為什么當時張僧繇不點睛呢?板書:不信
指名回答。
師:張藝人點了睛后,出現什么樣的情景,指名讀。
出示句子:
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飛去。
(1)指名讀。
(2)齊讀。
3、師:呀!多驚人的場面呢,形態逼真的龍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看看這時游客是怎么樣的?
板:驚嘆不已 無不佩服
師:游客們面對這情景,真是嘖嘖贊嘆呀!想想那時他們會稱贊什么?
(1)學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師:高,實在是高呀!你本來畫龍就逼真,加上這傳神之筆,就更顯出神入化啦!這樣的情景給游客什么樣的啟示呢?
指名回答。(談游客的啟示)
師總結:三則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三個道理,其實成語中還有很多的知識,請你們課余時間繼續去研究成語給我們的樂趣,老師給你一道題,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業練習
寫出成語:
歷史故事:
神話故事:
寓言故事:
請你也寫一則成語故事新編。
成語故事 篇8
一、看拼音,寫詞語:máo dùn shén yùn pèi fú ( ) ( ) ( )qiáng bì bī zhēn ruì lì ( ) ( ) ( )二、將下列成語補充完整:( )竽充數 畫龍點( ) 張口結( )驚嘆不( ) 張牙( )爪 烏云( )布三、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換成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寫在后面的括號內:1、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都能戳穿。( )2、南郭先生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3、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 )4、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 )( )四、分別寫出下列成語的意思,并用這個成語寫一句話:1、“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 寫句子: 2、“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 寫句子: 五、閱讀課文片斷,完成練習: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眼睛的龍騰空飛去。游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1、 將劃“——”的句子換種說法,不改變愿意。 2、游客們“驚”的是 ,“嘆”的是 。3、想象一下,游客們此時會說些什么,把想到的寫下來: 六、趣味成語:1、十二生肖進成語:( )目寸光 九( )一毛 狐假( )威守株待( ) 葉公好( ) 畫( )添足萬( )奔騰 亡( )補牢 殺雞儆( )( )犬不寧 ( )急跳墻 狼奔( )突2、成語接龍:聚精會神——( )——( )——( )——( )坐井觀天——( )——( )——( )——( )七、讀讀下面的成語,和同學說說你所知道的成語故事:負荊請罪 老馬識途 驚弓之鳥 掩耳盜鈴揠苗助長 買櫝還珠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成語故事 篇9
一 導語。
1 在我國語言的寶庫中,成語是一朵鮮艷的奇葩。有好多成語中包含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了解這些成語故事,既能增長知識,又能積累語言。 這節課咱們來召開一次成語故事會。
說到成語,你的腦海中會涌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成語故事,……把你想到的成語寫在練習紙上吧。
生寫成語5個。這些成語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還有其他的成語嗎?
師:是呀,生活中到處是學習語文的場所。
2 講自己知道的成語故事。
小組交流,班級交流。
講故事的要領提示。
(出示)講故事,要有一定的情節,即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及結局。要求內容要具體,有條理,使人能聽明白。
一 講故事,選學法:
1、師:出示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故事,你能選一個簡單的故事講一講嗎?
請三個同學講故事,老師認真聽,并簡要點評。
2、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這三個成語故事, 我們已經有所了解了,現在該怎么學呢?(互相討論一下)
生:我們可以再提出問題,去尋找答案;可以抓住重點詞語來品一品人物的言行;可以研究一下成語的用法。板書:品人物言行
二 讀故事,品言行
師: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品人物言行(板書品人物言行),先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了。
生讀課文
1 師:我們中國的文學就像一枚橄欖,越嚼越有味道,再來讀讀課文,對人物有什么理解,拿出筆來劃一劃,注一注。
2 學完了,挑一個成語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一) 自相矛盾 (注重演)
楚國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
生一讀句子,說理解。師:請你把楚國人夸口的話讀好了。只有頭腦簡單的人才會這樣夸口呀!
生二讀句子,說理解。師:請你邊說邊演。你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板書隨機板書 愚)
師:請一個同學讀這段話,再請一位同學讀圍觀人的話,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小結:這樣一個頭腦簡單,不會深思熟慮,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二)濫竽充數
思考:他是怎么演奏的?畫出有關的句子。
生一讀句子,說理解。請你來讀好這句話。評:他演奏時的動作都是假裝出來的。
生二讀句子,說理解,請你來演一演。
這位南郭先生夠虛假的了。板書 假
想想,用哪些詞來形容這個南郭先生?出示 學生填
評:多么會(裝腔作勢)的南郭先生!
評:多么會(裝模作樣)的南郭先生!
評:多么會(以假亂真)的南郭先生!
一齊讀這句話。
小結:沒有真本事,魚目混珠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三)畫龍點睛
1、 生一讀句子談理解,生二讀句子談理解。
2、 張僧繇的畫技是多么神奇(板書:神)請大家展開想象,張僧繇推辭的話如果用這三種語氣來說,分別會是怎樣的效果?
張僧繇推辭說: ?
張僧繇推辭說: !
張僧繇推辭說: ……
3、請一位同學來說第一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評:好一個謙虛含蓄的張僧繇!
請二位同學來說第二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評:好一個幽默詼諧的張僧繇!
請三位同學來說第三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評:好一個胸有成竹的張僧繇!
4、正因為張僧繇是這樣一位充滿底蘊的人,所以他輕輕一點,點出了萬般的奧妙。想一想,說一說。
張僧繇輕輕一點,點出了 ,點出了 ,點出了……
三 讀成語,談感悟:
1 師:這節課我們品人物言行,感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這些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生談
2 同學們講了很多成語故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品人物言行讓我們從短短的成語感悟到其中無窮的韻味。 成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語精練,表意豐富,言簡意賅,表現力極強。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和運用成語,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水平。?
附板書:
愚
品人物言行 假 栩栩如生
神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韓非子》
[典故]
從前有個楚國的商人在市場上出賣自制的長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舉起來,一面拍著一面吹噓說:“我賣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堅固不過了。不管對方使的長矛怎樣鋒利,也別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會兒,他又舉起長矛向圍觀的人們夸耀:“我做的長矛,最快最快,再鋒利不過了。不管對方抵擋的盾牌怎樣堅固,我的長矛一刺就透!”圍觀的人群中有人問道:“如果用你做的長矛來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還是刺不透呢?”。楚國商人漲紅著臉,半天回答不上來。
《濫竽充數》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成語故事 篇10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相關的意思.
2.學習第一篇成語《自相矛盾》,理解成語的表面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第一篇成語《自相矛盾》,理解成語的表面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教師板書:“成語”。問學生:同學們,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你們知道哪些成語呢?
師生交流。
今天,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學習三篇成語故事。教師繼續板書“故事三則”
知道哪個字的意思是篇的意思嗎?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了三篇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教師板書)
(二)學習生字新詞
這三則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詞。
1.出示生字新詞,自己小聲地讀一讀。
矛盾 楚國 銳利 墻壁 逼 神韻 佩服
戳穿 腮幫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讀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
(1)字形上重點應該強調的是“矛”、“壁”、“韻”、
(2)字音中重點強調的是“戳”、“壁”、“韻”、“腮”、“僧”
(3)通過預習,大家知道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3.再讀生字新詞,如果能把這些詞語的意思讀出來,就更好了
學生讀生字新詞
4.下面請大家再讀一讀第一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爭取把這個故事讀得正確、流利。
5.學生練讀
(三)學習第一篇
1.同學們,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自相矛盾》,誰能給我說說這個故事。
(1)指名說,教師鼓勵:看來你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
(2)再請一位平時表現一般的學生說,教師鼓勵
(3)同學們,見過人做買賣嗎?哪些買賣人會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師生交流
(5)請大家來看看這樣一個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誰來模仿買盾人吆喝一下。學生自由練習――指名――點評――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齊,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來)
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夸口”這個詞語的意思,再朗讀,效果會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舉起自己的矛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樣請同學朗讀――指名――評價――再指名――獎勵學生兩句連在一起讀。齊讀之。
同學們這個生意人矛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矛 戳得穿
這個生意人的盾的特點又是什么呢? 教師板書:賣 盾 戳不穿
有問題嗎?
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多問,用不同的方式來問。
2.請一位同學讀這樣的一段話
出示: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同學們,什么叫“張口結舌”?
這個楚國人為什么會張口結舌?
師生交流
3.現在你們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嗎?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
(1)指名說
(2)師生點評
(3)再指名說
4.是啊,難怪圍觀的人都在取笑這個楚國人呢!圍觀的人的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
出示圍觀人說的話,指名讀――再指名讀5.分角色朗讀這篇成語故事
(1)自由練習
(2)組合展示
(3)師生點評
6.同學們,聽說學校最近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隊節,要組織一次說故事大賽,我們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
成語故事 篇11
一、教學提示
本文是三則成語故事,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都是將某一意味深長的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篇幅短小,語言明白如話。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學流程
板塊(一)引出話題
1、你知道成語是怎么來的嗎?它的來源有多少種呢?請同學們說說看。
2、同學們的知識還真不少啊,成語是有固定結構和特定意義的現成話,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不少來自口語的成語,有三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甚至更多的,如“閉門羹”“十年磨一劍”“人貴有自知之明”“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等等。我們現在使用的成語,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書本記載,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歷史典故等。二是來源于民間口語,如“不三不四”“七手八腳”等。
※——課件(文字): 成語來源
一是書本記載:古代寓言、古典作品、歷史典故……
二是民間口語
板塊(二)初讀了解
1、你讀讀第八課的三則成語,是其中的哪一類?
大家都發現了吧,這三則成語都屬于古代寓言。
2、你知道寓言是怎樣構成的嗎?
寓言一般由故事和寓意兩部分組成,有的故事直接說出寓意,有的寓意蘊含在故事中。
3、你猜猜看讀懂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其實,讀懂寓言故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故事和寓意聯系起來,讀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
板塊(三)深入理解
1、我們先來學習《自相矛盾》
※——課件(文字+插圖):自相矛盾+插圖
(1)故事中的生字,誰來讀一讀?
※——課件(文字)矛 máo 盾dùn 楚chǔ 銳ruì
戳 chuō
第一行是三會字,要求會認、會讀、會寫。第二行是二會字,要求會認、會讀。注意要把翹舌音讀準確!
大家一起來讀。(師讀)
(2)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個成語。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同時,想想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這則寓言講了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的故事,它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我們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抓關鍵詞句,揣摩蘊含的道理。
※——課件(文字)抓關鍵詞句,揣摩蘊含的道理
(4)請特別注意文中這個楚國人的兩處語言描寫:
※——課件(文字)1、“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在這兩句話中,藍顏色的字告訴我們什么?
這兩句話都出自楚國人之口,藍顏色的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堅固,無所不勝;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銳利,所向披靡。從“隨你、都”幾個字,我們看出按照楚國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擋一切矛的進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對質問“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他就張口結舌了。
請你把這兩句句子讀讀,同學們,現在明白寓意了嗎?
楚國人對所賣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這就是“自相矛盾”。
※——課件(文字)《自相矛盾》這則成語比喻語言、行為前后自相抵觸,無法自圓其說,諷刺無視實際、隨意夸大。
(5)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談一談。
2、剛才學習《自相矛盾》,我們抓關鍵詞句,揣摩蘊含的道理,將故事和寓意聯系起來,就讀懂了寓言。現在,再用這種方法,我們一起來讀懂《濫竽充數》
(1)有個同學這樣寫的,你看對不對?
※——課件(文字)濫竿充數
同學們善于觀察,一下子就發現“竽”寫錯了,他寫成了竹竿的“竿”,正確的書寫應該是
※——課件(文字)濫竽充數
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頭,下半部分“于”正是這個字的讀音,這樣記憶就不會寫錯了;濫,失實的意思;濫竽,指吹不成調的竽。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呢?請你把課文讀一讀,想一想。
讀了課文,你就知道濫竽充數的意思了吧,課文指沒有真才實學的南郭先生蒙混在吹竽的行家隊伍里充數。
(2)這個成語蘊含著什么道理呢?
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齊宣王在位和齊湣王在位,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別是怎樣的?找到文中關鍵句子。
同學們找到了嗎,齊宣王在世時……
a※——課件(文字)1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這里使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了作者鮮明的立場:南郭先生沒有真才實學,依靠裝腔作勢,蒙混騙人,根本不該獲得勞動的報酬。)
b (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了……)
※——課件(文字)2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是事情的結果,“只好”二字絕妙地反映出南郭先生的沮喪無奈,黔驢技窮的窘相,還能怎樣呢?請看現在的南郭先生……)
※——課件(插圖)課文插圖
請同學看看插圖,加以合理的想象,說說南郭先生逃走時的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
(3)現在你一定明白《濫竽充數》的寓意了吧?
※——課件(文字)《濫竽充數》這則成語比喻沒有本領的人混進來冒充有本領,或以次貨冒充好貨,終究有一天會原形畢露。
3、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則寓言,在故事中讀懂寓意,你能自己來讀懂《畫龍點睛》嗎?試試看。
你歸納的寓意準確嗎?用“成語字典”來查一查。
※——課件(文字)《畫龍點睛》這則成語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上精辟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
板塊(四)拓展練習
1、古文賞讀
a《自相矛盾》是一篇現代白話文,同學們一看就懂。這個故事是從哪兒來的呢?出自《韓非子﹒難一》早在兩千多年前,韓非子用古文寫出了這個故事,原文是這樣的。 ※——課件(文字)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與矛者,譽之自曰(yuē):“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應也。
鬻(yù):出賣。
譽之:譽,稱贊;之,它,這里指矛和盾。
陷:破,本文有“刺穿”的意思。
于物:對于物體。本句中指盾。
或曰:有人說。
(2)大家輕聲讀一讀。古文雖然意思難懂,讀來拗口,但如果對照著剛才學的白話文,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理解。自己再讀讀看!
(3)把你的理解和同學們交流交流,試著把古文讀好。
b 再試著讀讀《濫竽充數》《畫龍點睛》的古文,對照課文,和同學交流。
※——課件(文字):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chù)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yuè)之,廩(lǐn)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hào)一一聽之,處士逃。
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當官的人,這里有嘲諷的意思。
廩(lǐn)食:供給薪俸。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yóu)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yú),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現在。
武帝:梁武王蕭衍。
誕:荒唐的,不合情理。
須臾:極短的時間;片刻。
2、同學們,成語故事奧妙無窮啊,再請大家一同走進“成語樂園”。
※——課件(文字)成語樂園
※——課件(圖片) 三幅成語故事圖(課文插圖)
請同學們看圖,能給每幅圖說一個成語嗎?
※——課件(文字)
成語對對碰:
妙手回春 、手舞足蹈、愛不釋手、握手言和 、情同手足、心靈手巧
形容極為興奮 形容心思靈敏、手藝精巧
形容醫術高明 形容重歸于好
形容情誼深如兄弟 形容十分喜愛:
※ ——課件(文字)分兩步
第一步出現:成語接龍
三思而行
點擊后出現第二步:
成語接龍
三思而行 行之有效 笑逐顏開 開卷有益 意在筆先 先睹為快 快馬加鞭
鞭長莫及 急中生智 智勇雙全 全力以赴 赴湯蹈火
※ ——課件(文字)
成語猜猜猜:下列成語中的人物主角是誰?
四面楚歌 三顧茅廬 煮豆燃萁 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 草船借箭
完璧歸趙 臥薪嘗膽 負荊請罪 毛遂自薦 望梅止渴 圖窮匕見
今天的成語樂園就此止步了,同學們一定意猶未盡吧。希望大家在課外多讀成語,讀好成語,用好成語,領略成語別樣的風采。同學們,再見!
三 教學備注
1、根據課后練習五的提示,引導學生感悟成語的哲理:查成語詞典,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
2、注重學生在平時對于成語的積累以及運用,舉一反三。
成語故事 篇12
看畫面,回憶成語:
1,師:同學們,你們看:精彩的畫面伴隨悠揚的古樂,呼喚我們步入中國文學——成語的殿堂,靜靜地欣賞,你的腦海中會涌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成語故事,……把你想到的成語寫在練習紙上吧.
生寫成語5個.
師:說說你寫的成語吧!
師:這些成語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還有其他的成語嗎 你從那里知道的
師:是呀,生活中到處是學習語文的場所.
講故事,選學法:
1,師:出示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故事,你能選一個簡單講一講故事嗎
請三個同學講故事,老師認真聽,并簡要點評.
2,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這三個成語故事,可是我們已經有所了解了,現在該怎么學呢 (互相討論一下)
生:我們可以再提出問題,去尋找答案;可以抓住重點詞語來品一品人物的言行;可以研究一下成語的用法.板書:品人物言行
讀故事,品言行
師: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品人物言行(板書品人物言行),先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了.
生讀課文
師:這幾個詞語,你能讀準嗎
戳——戳穿
祿——俸祿
繇——張僧繇
爪——張牙舞爪
師:我們中國的文學就像一枚橄欖,越嚼越有味道,再來讀讀課文,對人物有什么理解,拿出筆來劃一劃,注一注.學完了,挑一個成語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品言行,讀故事.
自相矛盾
生一讀句子,說理解.師:請你把楚國人夸口的話讀好了.只有頭腦簡單的人才會這樣夸口呀!
生二讀句子,說理解.師:請你邊說邊演.
(板書隨機板書 愚)
師:請一個同學讀這段話,再請一位同學讀圍觀人的話,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小結:這樣一個頭腦簡單,不會深思熟慮,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二)濫竽充數
生一讀句子,說理解.請你來讀好這句話.評:他演奏時的動作都是假裝出來的.
生二讀句子,說理解,請你來演一演.
隨機出示動畫,這位南郭先生夠虛假的了.板書 假
請一個同學讀這句話,另一位同學演一演.評:多么會裝腔作勢的南郭先生!
請一個同學讀這句話,另一位同學演一演.評:多么會裝模作樣的南郭先生!
請一個同學讀這句話,另一位同學演一演.評:多么會以假亂真的南郭先生!
一齊讀這句話.
小結:沒有真本事,魚目混珠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畫龍點睛
生一讀句子談理解,生二讀句子談理解.
張僧繇的畫技是多么神奇(板書:神)請大家展開想象,張僧繇推辭的話如果用這三種語氣來說,分別會是怎樣的效果
張僧繇推辭說: ……
張僧繇推辭說:
張僧繇推辭說: !
3,請一位同學來說第一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評:好一個謙虛含蓄的張僧繇!
請二位同學來說第二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評:好一個幽默詼諧的張僧繇!
請三位同學來說第三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評:好一個胸有成竹的張僧繇!
4,正因為張僧繇是這樣一位充滿底蘊的人,所以他輕輕一點,點出了萬般的奧妙.想一想,說一說.
張僧繇輕輕一點,點出了 ,點出了 ,點出了……
讀成語,談感悟:
師:這節課我們品人物言行,感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這些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 生談
品人物言行讓我們從短短的成語感悟到其中無窮的韻味.
附板書:
愚
品人物言行 假 栩栩如生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