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
師:這又是一只什么樣的甲蟲?出示“這只甲蟲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體會。)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重點詞
語、句子進行品析,是閱讀的基本技能。對于進入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品詞析句不能只停留在“讀懂了什么”上,要能夠圍繞閱讀的主旨,聯(lián)系全文以及相關的詞語進行賞析,讀出“為什么要這么寫”。
5.體會“典型事例”的作用。
師:那么作者是怎么讓我們感受到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與癡迷的呢?快速瀏覽第2-10自然段,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說。)
師:是的,要突出人物特點,就得通過具體而又典型的事例來表現(xiàn)。正因如此,課文的字里行間都表現(xiàn)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
(出示并朗讀: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三、由“題”知人
1.師:只有著迷、熱愛,就能在科學的道路上有所收獲嗎?他的衣袋里除了“熱愛”,你覺得還有什么?默讀體會,再講一講。
(課件出示: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
師:父親是怎么責罵他的?
(指名讀父親的話:你這可惡的小傻瓜,我叫你去放鴨子,你倒好,只顧自己玩,撿這些沒用的玩意兒!快給我扔了!)
師:可是父親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課件出示:以后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背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
師:母親又是怎么批評他的呢?(指名讀母親的話:撿石子干什么?撐破了褲兜!老是捉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2.生齊讀: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
師:你從這一句中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法布爾不輕易放棄自己的愛好,對夢想執(zhí)著追求,堅持到底。師板書:執(zhí)著追求。)
3.師:是的,法布爾憑著自己的仔細觀察和悉心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地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作,終于完成了一部科學性、文學性兼?zhèn)涞氖砭拗?mdash;—《昆蟲記》。此時,法布爾的故事一定讓你想起一些成語、名言、警句,誰來說一說?(生說。)
設計意圖:“學理如筑塔,學文如聚沙。”語文知識的積累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但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效果自然不好。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提供運用機會,提高語言積累的效果。
四、解“題”之妙
再次出示法布爾塑像:后人為了紀念法布爾,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來,好像里面塞滿了許許多多昆蟲。現(xiàn)在你讀懂了這位雕塑家的意圖了嗎?(生說。)
設計意圖:課題的妙處與雕塑家設計的妙處是一致的。很顯然,如果一下子讓學生回答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課題好在哪里時,學生不一定能說清楚。而讓學生先猜猜雕塑家這一創(chuàng)新設計的意圖,學生不僅參與性高,而且比較容易讀懂其中的原因。這樣,整個教學緊緊圍繞課題展開,渾然一體,層層深入,實現(xiàn)了從理解含義到領悟寫法的升華。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