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案
1922年高爾基出國養病,病中完成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
1928年回國后,目睹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景象,熱情高漲。晚年除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特寫、政論、評論文章外,還著有史詩型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1925-1936)。1934年高爾基主持召開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主席。
1936年6月18日病逝。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女地》雜志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
[高爾基名言]
(1)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2)學習——永遠不晚。(3)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4)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5)生活的情況越艱難,我越感到自己更堅強,甚而也更聰明。(6)天才是由于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的熱愛而已。(7)天才出于勤奮。(8)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高爾基形象淺析]
高爾基是一位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就為生活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面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他刻苦自學文化知識,并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
在他充滿浪漫主義的作品《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中贊美了熱愛自由、向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斗的激情;在現實主義作品《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中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同時也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斗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通過閱讀《在人間》一書,我們可以知道高爾基是一位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征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的革命者,他主導傾向是積極的,是富于革命的戰斗精神,并且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欠佳,僅寫了關于列寧及一些作家的獨具藝術風格與重要文獻價值的回憶錄及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學》。這部作品創作于1924年,記述的是高爾基青年時代的一段生活。高爾基到喀山去原本是希望能進大學讀書,由于生活的原因,他只有在另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社會這所大學里接受熏陶。除了能見到一些真正的大學生外,高爾基更多地是和貧苦市民、工人、黑幫、妓女這些社會的底層人民生活在一起。在他們中間,高爾基了解了社會民眾的疾苦,也看到他們中一些人的覺醒意識。高爾基也在社會這所大學里成長起來也飽含了許多辛酸的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