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其間:盡可能生成并領會以下幾點:
①關注“信里說”及“……”,讓明白:這不是信的全部,而是選出來的重點內容。
②留意引號有多種寫法(雙、單、半)。此既表示多段連續引用,也為了強調、突出,讓更好地引起注意。使用時,要看具體需要。
③借助“無論……都……,那……”,讓明曉:花是美好的東西,但美好的東西不止是花……
④抓住“‘給’永遠比‘拿’愉快”(比),讓明確:“給”:付出,關心、幫助別人……;“拿”:得到、索取……此可理解為:得到人家的關心和幫助……如是正當的得到,那也是愉快的;要是不正當得到的,比如:借了人家的不還、撿到有用的不交,甚至是騙到的、偷到的、搶到的,那不僅不愉快,而且是可恥的。但不管怎么樣,給”肯定永遠比“拿”愉快。這是“父”給“子”信中的關鍵贈言,是值得“兒子”永遠記住,并照著去做的至理名言。
隨機板書:(改原“寫信”為“贈言”)“給”永遠比“拿”愉快!
(三)撳住要旨
1.齊讀全文;分男女生及指名讀第6~9自然段;范讀第7~9自然段;齊讀全文。
2.以教師提問激勵學生提問——學到這里,特別愛思考的同學肯定還會有問題,誰來證明自己是個特別愛思考的同學?
3.注重生生對話。必要時,啟動以下程序——
師生模擬“父子”通話,讓學生更真切地理解文本的有關內容、意會贈言的基本意義,并為課后寫回信作相應鋪墊。
①選生擬“父”,師擬“子”——語路參考:好?存活?花開?開得怎么樣?看著高興?其他人?喜歡?如要,愿給?為什么?我?為什么?……
②師擬“父”,選生擬“子”——語路參考:勞累?好?信收?為什么要寫信?識?懂?不懂?在院中→在島上?哪句印象最深刻?背?“給”?“拿”?愉快?為什么?記?做?……
③讓發揮主見,各同桌間相互“通話”。
4.視情作結:“子”忙著栽花——留下美好被稱贊;“父”寫信贈言——“給”永遠比“拿”愉快。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寫好兩個生字;
2.朗讀并背誦課文第四和第五小節;
3.摘抄自己特別喜歡的詞句;
4.代“兒子”給“父親”寫封回信(注意信的基本格式)。
反思:
課堂上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先讓學生初步感知兩件事:栽花、寫信,然后抓住要害,引領研讀,使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在課堂上,我始終以教師提問誘導、鼓動學生提問,引導學生發真問,解真疑。師生模擬“父子”通話,讓學生更真切地理解文本的有關內容,同時也實現了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通過這樣的課堂對話,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更教會了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