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反思
就文章的主旨,我擬定一條教學主線——了解富蘭克林其人。但這不是這堂課的全部,更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只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線索。為此我在這條線上設計了兩大板塊:一是就課文部分內容把“天火之謎”改為“天火之迷”;二是復述“風箏實驗”。第一個板塊設計是基于文章表達的特色考慮的,因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蘭克林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同時這樣設計也是想用一個有驅動力的話題去規避瑣碎的提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的確自己考慮不夠細致。因為學生對“迷”的理解呈現多樣化,導致教學過程走了彎路。即便是告訴學生此“迷”是指迷信,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這一設計無疑是告訴了學生一個結論,只不過是讓學生找出論據而已。這樣的設計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思維價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數學方法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么這個設計當屬于演繹法,而演繹法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創新。如果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字,看看同是雷電現象,富蘭克林和眾人看到有何不同,你從中了解到什么。我想這樣設計當屬數學中的歸納法,思維深度更大,更有探索價值。
其次,我想就“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就語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實就是“聽、說、讀、寫”,但把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來,其手段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單純地把抓住某個或幾個所謂重要的詞語來解讀文本看作是用語文的方法來解決語文問題。就本課“了解富蘭克林其人”這個問題來說,我并不認為“欣喜若狂”這個詞語有多重要。原因之一是這個詞語只是寫出實驗驗證了他的推想后一種興奮之情;原因之二是“欣喜若狂”這個表示心情的詞語和富蘭克林這個人物“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能不能畫等號,我想值得商榷的,即便有聯系,學生能不能理解也是要打問號的。我個人認為我們的教學有時不能強人所難。本課中我在第一板塊中所采用的“利用對比烘托的手法”的方法和對比朗讀,以及第二板塊中“引導學生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正是運用了語文的手段解決“了解富蘭克林其人”的問題。我想,對于高年語文教學而言,用語文的方法解決語文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謀略。
再有,我想說說“教書”與“教學生”的問題。我一直認為,作為教師應該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書”。書只不過是教學生的一個載體而已。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個載體教會學生學習。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對這個載體進行分析,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再把這些有價值的信息通過一定邏輯串連起來,從而得出教學的主線。就《天火之謎》這課來看,有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幾方面:一、學會從烘托對比中,以及從具體事例中分析人物;二、學會在理解基礎,掌握好的方法進行復述;三、掌握環境描寫這個表達杠桿的作用;四、掌握寫人文章采用烘托對比這一謀篇布局的方法,為以后寫此類文章打好基礎。從整節課看,我個人認為,是在教學生,而不是在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