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材解讀
看罷朋友,樂廣歸家。為了醫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當他把那位朋友請來時,樂廣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滿滿的一杯酒,恭敬地請客人喝。那朋友連連擺手說:"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墻上的弓說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頭舒展,疾病頓時痊愈。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茅塞頓開
戰國時候,有個人名叫高子,開初他在孟子那里學習,可是過了不久便半途而廢到別處學技藝去了。
孟子知道這事后,認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對高子說:"山間小路經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沒有人走,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聽了有所領悟地說:"老師,今后我一定專心致志地學習,決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說:"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動了。"
后來人們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竅不開。如果心竅突然開了,就叫"茅塞頓開",并用"茅塞頓開"形容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頓: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個畫家名叫文同,子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寶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時考上進士,后來做司封員外郎。他不但能詩能文,而且長于繪畫。在他的繪畫中尤長于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人們極為贊賞。他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據說為了畫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仔細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變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蕭條時的各種姿態,因而對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識。當他提筆畫竹時,心中早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正因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畫出生動逼真的竹子來。
他的朋友晁補之十分佩服他這種作畫精神,便在文中贊揚文與可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后來人們把"胸中有成竹"簡縮為"胸有成竹",用來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準備,心中有譜,臨事不慌,十分沉著。"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漢代雖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國土很小,只有一個縣那么大,而且出產不多?墒且估傻膰鯀s很驕傲,自以為他統治的國家是很大、很富裕的。當漢朝派使臣去訪問他時,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孰與我大?"
后來人們稱夜郎王這種行為叫"夜郎自大",用來比喻眼光短淺、見識貧乏卻又自高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