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習作5系統訓練大全
【同步訓練】
的一刻
要求:在橫線上填寫恰當的詞語,如"幸福","難堪","永恒","痛苦"等,能緊緊地圍繞所填的詞語組織材料,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一幕,生動具體地凸顯出你當時的那份"幸福","難堪"或"痛苦",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力求刻畫成功.
我和 之間的故事
要求:把題目補充完整,橫線上可以填一個人的名字,可以填自己熟悉的一個小動物,也可以填一個小物件的名稱等,要通過對往事的回憶,讓讀者感受到你與他(她或它)之間所獨有的一種關系,或親密無間,或存在隔閡,或破鏡重圓,或不打不相識等.
發生在 的故事
要求:在橫線上填寫一個表示地點的詞語,諸如:家里,學校,班級,上學路上等.特定的地點,就是特點的環境.特點的地點,就有特定的人物出現."我"可以是一個當事人,也可以是一個旁觀者.但無論"我"在其中扮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都要把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寫具體.
【寫作故事】
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原本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句詩.據他自己所寫的《志林.記游廬山》一文所載:
宋朝元十七年,蘇東坡受命由黃州調到汝州去當官,路過江西九江時,順道登游了廬山.
他剛進入廬山,只見山谷奇秀,認為廬山風光是自己平生從沒見過的,真是美極了.一向好作詩填詞的東坡.一時竟眼前有景道不出,甚至打算不寫廬山詩了.
廬山上寺院很多,和尚們得知大詩人蘇軾來游山了,便非要他寫首游山詩.他推辭不過,才勉強寫了一首五言小詩:"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這幾行詩,對廬山美景一個字兒也沒寫,只是泛泛地記敘了和尚認識他這件事.
等到東坡在廬山住了一些日子以后,覺得廬山的印象漸漸分明了,認識有所加深了,這才又提筆寫了兩首絕句詩.
一首是這樣寫的:青山若天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另一首說:自昔憶清賞,初游杳藹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這兩首詩,雖然提出了"要識廬山面",但仍沒有由廬山變幻莫測的景象,悟出什么真諦,僅僅是眼中的廬山而已.
此后,東坡又在廬山上的東西南北,來往游覽了十多天,從不同的方向游廬山,賞廬山,不辭辛苦地攀登,細心地琢磨,體會,這才捕捉到了"廬山真面目".
于是,詩人在西林寺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題壁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過廬山的朋友都知道,廬山奇峰林立,各有風姿;千巖萬谷,俏麗多變;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置身山中,視野被峰巒所擋,見到的只是廬山局部.如果要想看到它的整個兒面貌,只有站在廬山之外,綜觀全局才行.人生又何嘗不是
所以詩人筆下是具體的,特定的,真實的廬山形象,但同時又從中捕捉到了抽象的,一般的,無限的人生哲理.
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故事告訴我們:寫作,需要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因為生活是習作之源,習作中當然要有所反映.但同時,我們還需要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象細心揣摩,體其情,悟其理,從而使其變成自己的"胸中之竹".在表達時,就不僅僅是在反映現實生活,同時也是在抒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