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設計
七、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話 動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誕生 了不起 愛科學 ↓ 造福人類 食物 畜牧 生態 醫學 學科學 ↓ 誘人前景 八、教學反思 對于《神奇的克隆》這一文的教學,我一開始就思考著:假如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克隆知識的認識上,則會變成科學課;若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又顯得索然無味,所以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根據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學習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正確理解克隆的“奇妙”之處,重在感悟文章的語言上。教學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找出體現克隆“神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由回答來完成,學生紛紛找出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語段等,充分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用好資料,活學活用。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介紹時,配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陶陶。其后我再向學生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大大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再如,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內容,第八節最后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還引導了學生交流從網絡、書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的重要意義。 克隆技術從它一問世起就成為了一個涉及到人倫關系的生物科技,所以便備受關注,也因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便是克隆到底能不能造福人類。這也是“科學技術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集中體現。由此,在學生體味了克隆造福人類好處后,我從“真假孫悟空相吵”的畫面引出“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一定是好處嗎?”的思考,進而以圍繞“克隆技術一定能造福人類嗎?”的辯題展開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勇敢跳出文本,大膽地辯論,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5.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后,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后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后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于交往、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