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小朋友,你們喜歡看恐龍表演嗎?實物演示動畫: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和笑笑知道大家喜歡觀看,你看,他們正乘著公共汽車準備來到我們衙小帶大家一起去科技館呢!他們出發啦!(師:小朋友數一數,車上原來有幾個乘客?)衙口中心小學到了。先上了3個人,有2個小朋友在后面邊跑邊喊:等等我們,等等我們。”最后他們終于沒被丟下,也上了車。(師:前門有幾個人上車了?這時,又有幾個小朋友趕上車呢?)[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常見的乘車情況,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憑著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經驗,通過看一看動畫片,說一說情境展現的內容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1、看畫面說圖意。師:小朋友,從剛才的動畫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組里說一說。小組合作動動手,用小棒擺一擺剛才動畫中乘車的情景。[通過擺一擺再現情境中的動作過程,從而可以使情境中的動作變為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體會領悟”,進入探究階段。]2、探索連加。指名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動畫片的意思:2+3+2=7, 指名試讀算式,再指導讀。師: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師:你們是怎樣得出7的呢?師小結:哦,老師明白了,就是把前面兩個數相加,得出來的數再與后一個數相加,對嗎?(師邊講邊板書:2+3+2=7) 5 師:這個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較,有什么不同嗎?3、 揭示課題。師:像這樣有兩個加號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做“連加”。(板書:連加)[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標準》所賦予的任務。這一環節的教學,從再現學生生活中搭乘公共汽車情境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學生經歷從乘客變化情境中提練出數學算式的過程,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持下建立連加的數學模型,符合兒童思維特點,隱含“數學從生活來”的大數學觀。]4、探索加減混合。我們的公共汽車又要繼續往前開。請同學們數一數車上坐了幾個小朋友?科技館到了,后面下來了3個人,前面有2個人上車。師:誰能把到科技館后公共汽車上人數的變化情況說一說?用一個算式來表示人數的變化,該怎樣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7+2-3或7-3+2怎樣計算呢? 請小朋友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在書上60頁。(小組活動,指名說)你們小組是怎樣計算的?反饋板書:7+2-3=6 7-3+2=6 9 4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第一個算式先算前面的7+2=9,再算9-3=6,所以7+2-3=6。第二個算式先算前面7-3=4,再算4+2=6,所以7-3+2=6。師:這兩個算式是按照什么運算順序的?(從左邊算到右邊)師:看,這兩個算式得數是一樣的,可列式不一樣,是什么原因?(小組討論) 師:在這兩道算式里都有哪兩種運算符號?師小結:像這樣,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減的我們把它叫“加減混合”。[情境中的動作變為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學生試用一個算式來解決問題,在活動的基礎上學生感悟到在第一個算式中要先算前面的7+2、在第二個算式中要先算前面的7-3,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學習的教學形式,發揮集體力量,以強帶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及匯報成果中享受合作的歡樂和成功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