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加和減教案
二
單元目標要求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并能用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能正確計算得數是10以內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能按運算順序計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滲透簡單的函數思想。三
單元設計意圖
1.加法和減法意義的教學分四個階段進行。
教學加法和減法,首先要教學運算的意義。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要在運算意義的基礎上才能教學。
加法和減法的意義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長的過程。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單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經過四個階段的教學,逐步達到這樣的要求。
(1)聯系生活經驗以及分與合的思想,初步認識加、減法。
第40~47頁是教學加、減法意義的第一階段。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分與合的思想,有意義地接受加法和減法,知道加、減法的一些知識。
① 通過例題講解運算意義。在加法例題的情境圖里,3個小朋友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學生立即會想到“合起來一共5個小朋友”。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長點,也是加法意義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來可以用3“加”2計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運算。
減法例題設計了兩幅內容連續的畫面,呈現原來有5個小朋友澆花,走了2個小朋友的情境。有助于學生結合現實情境和具體數量關系感知減法的意義。
② 變換情境內化運算意義。從例題里接受的運算意義需要及時鞏固,兩次“想想做做”的第1題都是看圖寫加法算式或減法算式,讓學生在變化的情境里繼續感受運算的意義。每題都是三幅圖(三小題),左起第一幅圖的算式已經寫出,要求學生聯系圖意體會算式的意思,并填寫得數。第二幅圖的算式里缺一個加數或缺減數,要求學生依據圖意先補充式子,再算得數。第三幅圖的算式讓學生獨立寫。可見,學生對運算意義的內化是逐漸提高要求的。
學生能否正確寫出算式,理解圖意是關鍵。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幫助他們把圖意說清楚。特別是減法的最后一幅圖,必須想到荷葉上原來是4只青蛙,這是算式的一個數據,也是寫減法算式的難點。
③ 操作學具體驗運算意義。兩次“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變換認知角度,通過畫圖形表達算式的意思,反饋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教學時要注意三點: 先讓學生說說算式的意思。如2+3是2個和3個合起來,5-3是從5個里去掉3個。再讓學生體會左邊第1小題的圖為什么這樣畫,并完成另兩題。最后組織學生議論,還可以怎樣表示算式的意思?畫別的圖形、擺學具、操作鉛筆等實物可以嗎?從而對運算意義有較概括的體驗。
(2)通過“一圖兩式”發展對加法和減法的認識。
第48~53頁是教學加法和減法意義的第二階段。根據一幅圖中“合起來”的數量關系寫兩道加法算式;根據一幅圖里總數的構成,從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數量關系,寫兩道減法算式,進一步理解運算的意義。因此,從“一圖一式”到“一圖兩式”不是算式數量的變化,是對運算意義認識的發展。
① 例題讓學生體會“一圖兩式”。第48頁例題求一共多少人植樹,兩個卡通分別在情景圖的右上角和右下角觀察。一個卡通先看到近處的隊伍中有5人,再看到遠處還有1人推著車,于是列算式5+1=6。另一個卡通先看到身旁的1人,再看到另外5人,列出算式1+5=6。兩個算式雖然不同,但只要把兩部分學生人數合起來,都能算出參加植樹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