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案例及反思
【片段二:拓展延伸】
師:雄日因為誠實而成為受人尊敬的國王,那同學們想一想,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嗎?誠實的你有什么高興的事嗎?
生1:我在院子里踢球時,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窗戶玻璃給打碎了,我馬上告訴了媽媽,媽媽買了一塊新玻璃賠給了鄰居家。鄰居阿姨說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并要我以后踢球時注意些。
生2:我在家里的衛生間拾到了一百元錢,本來想偷偷藏起來買零食吃的,后來還是主動交給了媽媽,爸爸媽媽都說我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并獎給了我一件新玩具,我高興極了!
生3:劉老師,我覺得不是做什么事都要誠實,有時候也可以不誠實。
師:那你說說遇到什么事可以不誠實呢?(師驚奇地問)
生3:當遇到壞人時就可以不誠實。
師:張演瑜小朋友說得真好!當我們遇到壞人時就要狡猾些,想辦法保護自己,這不是不誠實,反而是聰明的表現。
〖課堂教學應該是動態的、生成性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提出了獨特的想法。這時,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教育學生遇事要腦筋思考,學會隨機應變。這不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揚了他們的個性。還延伸了課后的安全教育,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呀!〗
【自我反思】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上述案例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張演瑜小朋友獨特的想法,就沒有了“有時也可以不誠實的”的“創舉”。而我只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這堂課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這一案例中,我認為主要體現在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因為“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有生機,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