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
〖教學目標〗
1.體會勞動的辛苦,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
2.能按詩的節奏讀出韻味,理解詩歌內容,達到熟讀成誦。
3.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 10 個生字。
〖教材分析〗
這首詩 是唐代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二首》之中的一首,詩人語言樸實,寫出了農民的辛苦,表達了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全詩四句,前兩句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農民鋤禾的真實情景,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中午,烈日當空,農民還在田里給禾苗鋤草,汗珠滴落在禾苗的泥土中。使人深深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和勞累。后兩句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達了珍惜勞動成果的愿望 :有誰知道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辛苦的汗水換來的啊 !“粒粒皆辛苦”,成為人人傳誦的名句,代代相傳。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今天吃的是什么飯?
生:米飯、雞蛋、面包等等。
師:誰知道又香又甜的白米飯是怎么來的嗎?
生:農民伯伯種來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板書)《鋤禾》。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是一首很有名的詩歌。(齊讀課題)
[通過創設情境,把學生吸引到古詩中去,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為繼續學習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學習詩歌, 以讀悟詩境
1.初步感知,讀一讀。
①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可以請教同桌,可以問問拼音朋友,也可以問老師。
②聽錄音,讓學生聽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模仿著讀一讀。
③同桌互讀,互幫互學,讀準字音。
④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讀完后,小組長匯報讀的情況,學生評議。
2.感悟詩境,做一做。
①觀看課件畫面,配樂范誦。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說一說詩的內容前兩句說的是什么? 后兩句說的是什么?“鋤禾”、“午”等的含義。引導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討論,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②喜歡哪句詩就起來讀一讀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反復練習,讀出韻味和節奏,并讓學生互評。
③讓學生有節奏地在全班讀,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④啟發學生邊讀邊自編動作進行表演。如“鋤禾”怎樣表達?“汗滴”又怎樣呢? 在自編自演中悟出詩中的意境,也能熟讀以至背誦。
⑤全班一起邊演邊背。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識字讀文,體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三)多種形式,識記生字
1.按順序指讀本節課要記的生字: 當、午、汗、滴、誰、知、盤、粒、辛、苦
(1) 自己指讀。 (2)同桌互讀,讀準字音。
2.趕快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這些字。學生小組討論,匯報識字方法。
教師提供識字方法:用部件法記住“粒”;用想象法記住“汗”,表示汗流下的樣子;用猜謎語記住“辛”等等。
3.出示卡片,反復讓學生認讀,并進行擴詞練習。如:誰能用“汗”組詞?( 汗水、流汗…… )
[此環節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欣賞能力和個性化朗讀能力。]
(四)鞏固練習
1.玩“摘蘋果”游戲。誰來摘蘋果,就必須讀準蘋果后面的字,這個蘋果才能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