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
2.讀字練習。(1) 找朋友讀生字 (2)男女生比賽讀 (3)“開火車”讀
[用“摘蘋果”、“找朋友”的游戲去鞏固識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
(五)課堂延伸
運用多媒體演示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幾個畫面:農民播種的畫面;農民鋤草的畫面;農民收獲糧食的畫面等。通過觀看這些畫面,讓學生討論:又香又甜的米飯是怎么來的? 應該怎樣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同學們今后怎樣做呢?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具體說一說,教育他們從小養成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此環節注重發散延伸,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在直觀的視覺刺激下,討論交流,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既擴展了主題課文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鋤禾》這首詩,回家以后背誦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并幫助爸爸媽媽干些家務活,體會一下勞動的辛苦和快樂。
〖案例點評〗
語文教育是潤物無聲的。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言:當學生意識到你是在對他進行教育時,你的教育就失敗了。看趙老師這堂課的設計是一種享受,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流暢。趙老師在教學中共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即一、談話導入。二、學習詩歌。三、多種形式,識記生字以讀悟詩境。四、鞏固練習。五、課堂延伸。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重點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學習前老師用學生的親身體驗做導語,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使學生想去讀詩;閱讀過程中,講求趣味性,采用學生喜愛的方式,把比賽、游戲融入課堂,讓學生主動嘗試去品讀古詩;閱讀后注意發散延伸,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激起想象的火花。整個教學設計自始至終是圍繞“學生個性化朗讀、感悟、想象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來設計的,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些新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個性化朗讀能力和創造性想象能力。教學中,他在不斷鼓勵學生、充分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始終發揮著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以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無意識記能力為主。